周末醒来不想起床,趴在被窝里翻看微信朋友圈;
公交车站台等车时,不自觉掏出收集翻翻新资讯;
午休时分告诉自己,在看一个小视频就休息,结果看了一个午休的时间;
......
以上有没有一个是你的画像,还是全部都是。
诚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通达,信息咨询来源广阔、良莠不齐,如流水般源源不断地浸透在你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个缝隙。
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总结,就是“信息裹挟”。
被信息裹挟的你,并不会因为对庞大信息的占有,感到自己的知识面正在不断扩充,或者是感觉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可能恰恰相反,你会觉得越来越累,看了好多却什么也记不住。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大板的海绵宝宝,吸满了水,身体沉重地无法托起,但还在不停的吸水。我想告诉你的是,这样的感觉我有。
而且,很可笑的是,面对“信息裹挟”,我们却一直觉得这样的时间运用是我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毕竟是我们自己拿起了手机,点开了APP。
可事实真得是这样吗?在王潇老师的“五种时间”分享课中,抛出了这样一个想法。
她说,你以为这时你自己的选择,但其实你的行为只能算被迫的报复。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因为你一天的时间过多得被他律占据,所以你太想为所欲为过属于自己的时间。因而在空闲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报复性挥霍和享受无所事事的感觉,对抗计划、目标、纪律,这些框定你行为的“栅栏”,最大限度地去虚度时光。
但有一点希望大家注意,我们对抗“栅栏”,目的是想放松自己,但是这样的被迫报复式地休息真的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吗?能够帮助我们充电释压吗?很遗憾地告诉你,答案可能并不如你所想。
这里,先解释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流行词语——“刷”。
这个词能够很好的解释当下许多人的“手机成瘾”现象。打开手机,希望屏幕上出现期望的某件事物(可此时的你并不知道自己期望什么),于是你就一直刷一直刷,希望能够找到它,而时间也在你的“刷”下流走了。可当你找到了那个能够引起你注意的事物后,你可能与它共情(大笑、大哭、愤怒.....)1分钟,接着那股吸引力便消失了。然后,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找,一次又一次的开始、一次又一次的结束,你最终的收获可能就是那1分钟的共情。
所以,“刷”完屏后,我们往往会感觉特别疲惫,但又并没有真真得到什么。
王潇老师将这一现象总结为“多巴胺循环”,即:在寻求快乐上自愿上瘾,并在这个死循环上建立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消遣方式。
而且这种消遣没有尽头,这个方面很佩服这些APP的涉及者,他们很会把握时机,总是在我们特别无聊,想要放弃时,推送一个刚好在我们情感点上的东西,打消你关闭APP的念头,接着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开始一遍又一遍无聊的刷屏。可以说,一天中仅有的可支配时间,你在不自觉的意识下拱手让给了APP,而且你还很难分辨你了解到的到底是真是假?
而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的结果就是,停止自主思考,失去分辨自己究竟想看什么的能力。
请记住一句话,当你躺下慵懒刷屏时,你以为自己是在找寻娱乐,手机只是一个工具,但实际上,你的生命正在被你以为的工具尽情使用。如果用上天模式看此时刷屏的你,那绝对是勤奋的无薪酬员工,而且还是被卖了还会帮着数钱的那种。
那么应对这种被绑架时间的有效办法是什么呢?
很简单,给出一个时间期限。
虽然,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被绑架时间的无用性,但最后我还是想要告诉大家,无用性也有它的存在价值。有时我觉得这段时间的作用就如同大哭一场,完完全全释放压力后,再次投入工作、学习会明显感觉到自己精力值的提升。
但是,关键要把握一个度,对自己的生命时长拥有掌控感很重点。
当然,要把握和运用这个掌控感,你必须长期实践和锻炼。
不如,就从买一个番茄计时器开始吧,每天给自己预留30到60分钟的放空时间,不为收入、不为健康,甚至不为人生意义,单纯为自己能高兴的放空时间。
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