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简书这个网站,是在左岸,简叔翻译的那篇《如何坚持每天写一千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恰好是春节后没多久,于是开始了在简书写字的日子。到今天一百天整。这也是在简书上的第一百篇文字。
今天我想讲一个故事。
2003年中考前,我们市有一次统考,叫做市检。那次语文卷的作文题是半命题作文:最美丽的_____。正如我在上篇文章中说的,初三那年,我们大约还有不到三百人。那么多人中,那次的作文只有我写的是“非典”,题目是《最美丽的人》。最后得了高分,作文在全年级传阅。而老师说,在作文中提到“非典”的,我们学校只有三个人。很多人都问我,你怎么会想到写这个?
初中三年我是同一个语文老师,他每天课前都会聊聊看似和课堂无关的东西,“非典”也是他在课上提过,另外,偶尔我还看看报纸,所以和同学们比起来了解了多一点的信息。
然而,同时期县城的两所初中,几乎80%的人都写了“非典”,因为出题者的意图实在是太明显了。可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没看出这个意图,而且即便看出来了,以大家接触到的信息,也不一定足够写一篇八百字的文章。
这个就是差距。这个差距是由什么造成的?我觉得教师是一方面,“非典”来了,县城的老师们都会谈这个话题,而且语文老师也都有这个敏感度。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关于“非典”的信息,潜意识里已经把这个当作作文素材了。而农村中学的老师们,不见得都有这个敏感度,至少我们学校那几个语文老师中,只有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说了这件事情。
还有就是学生课外接触到的信息。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但是县城已经有了不少网吧,不少学生家里也有了电脑。那时候网上有不少报道。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比较多。农村中学接触电脑的人少之又少,读报的人也不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信息差。
上篇文章有评论说,没看出我写的有什么深意。其实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有什么样的经验、经历,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东西。上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问题,是我希望在评论中看到的,比如,为什么小时候都是女孩子成绩好,小时候成绩一般的男生,最后高中之后马上就拉开距离了。再比如,为什么一中录取400人,县城两所中学占了300个名额,下面十所农村中学就占了100个,县城两所中学的升学率远远高于农村中学。
故事没有结束,我们那届一中实际上有500个人,另外100个是择校生(多数来自县城两所初中),花了一万二进了学校。最后高考时,农村十所初中和县城两所初中上来的学生被大学录取的比例又是怎样的呢?
至少,我们初中上去的17个人,最后16个上了本科。我觉得从比例上来说,一定不比县城初中的低。
我一直把写字当作是一种反思。很多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写出来是为了还原我看到和感受到的那份我以为的真实,给自己一次重新思考的机会。
对我来说,写字是一个爱好。我看过的印象最深的关于爱好的描述是:爱好就像女儿,你得先把她养大,一开始就指着她挣钱是不现实的。养大女儿得花多少心血?我不一定能把“写字”这件事情当作“女儿”来养,我所能做的就是,工作之余,多花时间在这件事情上,把培养她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她长大后会怎样,未来自然会见分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