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韩国只生产爱情剧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我看来,韩国的纯爱从男女之间的爱情,延伸到母子父女婆孙之间的亲情,再蔓延到毫无血缘关系的大叔与小萝莉之间的爱护之情,甚至是那些充满“邪恶势力”的监狱里也常常含情脉脉,让你忍不住觉得偶尔进去住几天好像也是不错的。
《七号房的礼物》,讲的就是充满童话色彩的监狱里的爱的故事,那些曾经拥有不同身份(抢劫、诈骗、通奸、恐吓……)的狱友聚合在一间房里时,统统脱掉了在社会上恶的面具,露出性本善的真容。他们会为狱友被冤枉而愤怒落泪,会为被冤枉的狱友逃不过死刑的迫害而天真地做了一个超级大气球想帮他逃走……
而我最喜欢的一幕是,作为监狱科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把孩子偷运进牢房让被冤枉的智障男主角可以跟女儿短暂相聚,其他狱警也很合作地对此视若无睹。我不知道现实中有没有可能允许这样的情节发生,却还是忍不住为电影里描绘的一个社会的宽容而感到温暖。
豆瓣也有一个网友有类似的感叹:“看那么些年韩国电影,多少了解到一些韩国警界法则,电影里面把孩子送去监狱没有人告发这些看似无厘头、没有根据的情节在以前的大韩民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所以啊更多时候不是为亲情而哭,而是为这样的社会现状而哭。”
对于犯罪者,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相待,这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
还记得复旦投毒案的凶手林森浩吗?他一审被判处死刑时,有177名复旦学子联合写信为凶手求情。请求信中,林的同学充分表达了对林的恶行的愤怒与指责,也非常坚决地认为他要接受法律的严惩。之外,信中还列举了林平时节俭、善良、热心的一系列事迹。他们认为他不大可能再次放错而建议给林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
这件事情出来后遭到了各方人士的抗议和批判,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再说出我的观点之前,我想先讲讲另一部英剧,黑镜第二季第二集《白熊》的故事。
女主角的男友曾虐杀幼童,之后在服刑前自杀了。目睹整个虐杀过程并拍下整个虐杀过程的女主角从此成了公愤的发泄口。为了审判她,让她也亲身体验被旁观者无视和围观的持续猎杀过程,他们将她一次又一次催眠失忆,然后置入被围观、被追杀、被威胁等各种吓得屁滚尿流的惊险游戏中,最后还将其关在房间里看自己拍的虐杀视频找回记忆,将她的痛苦推到最高点,伴随各种尖叫痛哭30分钟后她又回到失忆状态。第二天醒来继续被围观,被追杀,被威胁的惊险场面,再重温一次视频……如此类推。看得人非常压抑难受。
对犯罪者生不如死的折磨与惩罚,看起来是正义的伸张,其实这样做的人跟犯罪者犯罪时的心理和情形有什么不同?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审判地位,一次又一次残忍地凌迟曾经犯错的人,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正义围观与惩罚,让人觉得比犯罪者更恐怖,更不寒而栗。
面对那些犯罪的人,生气愤怒是正常的,甚至有那么几分钟可能会失去理智,想要冲上去了结了那些通奸的,毒杀的人的性命。但是冷静下来,我却觉得应该还有一种方式可以惩罚他们,而不一定是判处死刑,而不一定要无数人无数次谩骂羞辱逼迫他们。
在我看来,把一个给社会带来伤疤的人转变成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是监狱存在的本质,而不是供我们泄愤的场所。完成这样的转变,爱比惩罚也许更有效。所以对于177位学子的请求信我是认同的。死亡不一定是最好的惩罚。既然犯罪者是无权决定别人的生命而要受惩罚,那么我们也没有权利决定犯罪者的性命。
再想起文章开头的《七号房的礼物》,如果在不蹂躏曾经犯错者的基础上还可以有人性的一面、温暖的一幕,这个社会就更可爱了。
因为当社会各界真正关心弱势群体的人权与基本需求时,这个社会才真正向民主与自由靠近了一步(这话是不是有谁说过)。当然我想说的不是民主与政治,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要在惩罚错误时把自己也变得狰狞了。
===慕宇轩 微信ID:muyuxuanxuan===
网友评论
至于说“改造”,那是第二条带来的可能结果之一,但不是唯一结果。
我一直觉得,人的许多基本脾性是不可能被改造的,只能自己有意识地去控制。真要改造的话,可能需要对大脑做手术了吧,或者就是请骡来(科幻梗,请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