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聊聊读书的事
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受朱永新老师倡导的新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对书香校园都一直向往。当身边缺少这些书香活动时,还是比较失落和期待的。特别是当我成为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后,我逐渐意识到,我不能再等待着被光照亮,而是要成为一道光去照亮更多的他人。今年,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组织了学校教师读书交流会。
一、组织教师阅读,迈出了第一步
提前一周,我把活动通知就发到了学校教务群,叮嘱教研组长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对于这次活动,没有强制所有老师都参加。我一直认为读书的事,强迫不了,但是可以吸引,只有内心喜欢读书这件事,才会积极参与读书活动,才能形成较为纯粹的读书共同体,才能产生真正的吸引力。
此次读书分享会,吸引了将近二十个老师参加,这超过了我的预期。在简短的开场后,聊读书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刘老师谈了历史,阮老师谈了军事,邬老师谈了历史发展和心理学,胡老师谈了班级管理和教育学,李老师杨老师介绍了心爱的小说,等等。整个过程,大家畅谈读书的各种心得和趣事,轻松随意但是都很专注。由于时间原因,还有部分教师没来得及进行分享,只好下次继续了。
二、对读书的一点思考
想到和做到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一直都非常佩服镇海的刘波老师,他从一个热爱阅读的普通教师,从带动学校部门阅读,到带动学校阅读,再到带动整个区域的阅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相比之下,对于推动我校的教师阅读,一直是想做而没有做的。这次能迈出行动的第一步,还是很开心的。在教师交流读书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两个问题:读书的类型和读书的方式。
1、读书应该有结构
从教师分享的读书内容来看,大部分涉及到历史、军事、小说、心理学,说明大家在平时在看书时,都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分享的书籍涉及到教育学的较少。这让我想起魏智渊老师在《教师阅读地图》中谈到教师的阅读,他说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为50%的本体性知识、30%的专业知识和20%的人类基本知识。本体性知识就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这里的专业知识就是教师职业应具备的专业教育技能,人类基本知识就是对于人来说具备的素养。特级教师闫学也提过类似的观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
也就是说,教师的阅读,应该有意识的去完善我们知识结构。我们不仅要去读我们感兴趣的,我们还应该多读读本学科和教育学的书籍。
2、读书应该有坡度
在各位老师的分享中,我能感受到读书带给各位老师的快乐。但是我们在想,读书一定是快乐的吗?之前在看书时,就有老师倡导有坡度的阅读。在我加入新网师后,郝晓东老师就倡导啃读,也就是知性阅读。啃读的过程,有时就是一段艰难的过程。爱因斯坦说:不能在制造问题的层次来解决问题。不断挑战自我,扩展自我的视野,跳出自己的阅读舒适区,才可能有真正的提高。如果我们一直感到阅读是很快乐的,说明我们一直处于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很容易导致知识结构的失衡。所以,我很认同新教育倡导的啃读方式。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敢于去读那些对自己非常有用又不敢去读的书籍。
从去年暑假到现在,我一直沉浸在新网师,跟着课程深度学习,不断啃读,受益匪浅。跟着新网师的学习共同体,我读了《教育的目的》《教师阅读地图》《教育人类学》《认识如何学习的》《论对话》《静悄悄的革命》《教学勇气》,我现在在读《哲学简明导论--大问题》,这些书籍是我在加入新网师之前肯定不会去看的,或者说是想去看也看不懂的书籍。
读书是非常个人的事,读书也可以是非常集体的事。独自读书进行思考,集体交流进行分享,从而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吸引更多的人。向刘波老师学习,向新网师学习,尽力打造自己身边的高品质的学习共同体。
朱永新老师说:阅读不一定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一定能拓宽生命的宽度、厚度和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