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朋友圈里,一大早,陆陆续续看到相关更新。
时代飞速在变,忙碌的生活里,依然有人在坚持读书,挺好。
作为文科生,兼曾经的文学青年,剔除纯粹为了应试,或者学习某项技能而进行的功利性阅读,这么多年,杂七杂八的书,算下来也读了不少。
提到读书,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读书?
当然,这里的读书,依然不包括应试,或者针对某项特殊技能的学习。
古人讲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和千钟粟,这些套话早已没法糊弄当代人。
就个人体验而言,读书,首先是为了增强表达内容上的丰富性,和表达内涵上的延展性。
往细了讲,怕是又会落到功利的层面上来。
自己是英语老师,入行越久,越发深刻理解一点:
教学,绝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讲解。
应试那点内容都是死的,三板斧足够。但怎样使好这三板斧,以及怎样在三板斧过后,能顺势点燃学生们内心底那团向上生长的小火苗,怎样呵护着这团火苗逐渐变亮变大,这种能力,不在具体学科的任何教学技巧里。
而这,也正是普通教书匠们,和教育工作者的差别所在。
当然,从表达内容和内涵这个层面而言,读书,对其他行业从业者,同样帮助不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现代职场,早就不需要吟诗作对。但时代再变,文字和口头上精准的表达能力,依然都是合格职场人必须练好的基本功。
怎么练?
读书,就是最便捷最高效的训练方式之一。

其次,作为一种调剂中和的手段,读书,也是为了抵御当下里忙碌琐碎的庸常。
书里,有其他人看过世界后的思考和矛盾。借助他们的眼睛,当下的我们,不需亲临其境,也能体会到作者们彼时彼刻的狂喜或淡然。
有狂喜和淡然,自然也会有拧巴和纠结。
前人他人如此,今人自己也一样。
了解到前人解决类似矛盾的方案后,再对比自己当下面临的纠结,会多一些参考;即便这种拧巴依然无解,再看到有那么多人,也曾面对过自己当下同样的纠结后,心态上定会平缓很多: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
想到这里,又会多几分继续前行的勇气:
合上书,做几口深呼吸,再次一头埋进手头的繁琐工作,再次一脚踏进窗外的滚滚红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去他娘的,干就对了。

以上两点读书的功用,说来说去,还是落到功利的效用上来:
读书,可以很好地锻炼一个人的口才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合格职场人的基本功。
读书,是为了借鉴学习前人和当下的其他人,借鉴他们怎样处理解决生活中某个具体问题,怎样祛除或学会适应时不时出现的心魔。
可能,这与自己本就是个俗人有关。
俗就俗吧,俗人这么多,又不止我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