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马行空教育
孩子不听话,多半有这两个原因

孩子不听话,多半有这两个原因

作者: 塞外渝家 | 来源:发表于2020-09-15 14:04 被阅读0次

    在网上看见了一位妈妈述苦的贴子:为了孩子,自己付出了太多了,但孩子就是不理解,前几天因为一点小事,凶了孩子几句,孩子已经两天没有和她说话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网友纷纷留言,吐槽自家的父母与熊孩子。

    看了这个贴子,我脑海中闪现出了劳苦奔波的“苦妈妈”与调皮任性的“熊孩子”,一个想管,一个不服管,劝不了、理不顺的纠结画面。

    是现在的孩子不懂事,还是妈妈没当好,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父母究竟该怎么与孩子相处,是我们不少年轻父母面临的难题。

    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写的是一个勇敢的小女孩与妈妈智斗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叫小美。小美爸爸给她买了一套世界十大系列的丛书,其中有一本关于“世界十大奇异事件”,她很喜欢,但还没看几页。

    有一天,她妈妈的朋友带着孩子小丽来作客,她平时与小丽关系也不错,就拿出这套丛书说:

    “这本我还没看完,我们一起看吧。”

    看了没几页,小丽妈要走了,小丽就拿着这本书出去,问小美妈妈:

    “阿姨,我可以把这本书带回去看吗?”

    当时,小美很诧异,嘴上正想说:“为什么不问我,而要问我妈?”。

    但她妈很快就回答:“可以、可以,送给你了”。

    小丽妈妈说:“这孩子,真是的,赶紧谢谢阿姨。”

    然后,小丽和妈妈愉快地回家了。

    小美妈妈关上门时看到小美哭了,特别不以为然:

    “你哭什么,你有那么多本书,给她一本怎么了?”

    当时小美特别气愤,转身去了阳台,把她妈最爱的那盆花扔地上摔了。

    她妈愣住了!小美哭着说:“你不是还有那么多盆,扔一盆怎么了?”

    结果,小美被她妈一顿胖揍。

    大约是小丽拿走书的第三四天,小美放学后没有回家,而是直接拿着一本新本子,去了那个小丽家。

    小美抄书去了。

    小丽妈妈尴尬极了,反复说要把书还给她,但她镇定地坐在那儿抄书,并且说:“已经送给小丽了,我不要,但没看完的部分,我想抄回去看。”

    小丽妈给小美妈打电话告诉时,小美妈已经找小美找疯了,当她跑到小丽家要带她回去,两个大人的表情都很尴尬。

    在回家的路上,小美又挨了一次揍。

    但是,从哪以后,谁想要小美的东西,不论她是否在家,小美妈都会说,“这是小美的,我做不了主,你要问她。”

    小美勇敢得有些“轴”,在妈妈眼里也是让人头疼的“熊孩子”,但给她私自做主的妈妈真真切切的上了一课。

    故事中的妈妈私自替孩子作主,很多家长都做过类似的事情。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是需要边界的,这个边界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边界,可以使孩子明白:我是个独立的人,我应该为自己负责,不要因他人的错误感到自责,也不要随意将错误归咎于别人。

    如果父母没有边界感,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那么孩子就容易因为要认同父母,失去了察觉自己情绪的能力,愤怒的时候不敢愤怒,伤心的时候又不能伤心,长大后也很容易受到别人评价和情绪的影响,难以坚持自我。

    因此,孩子和你顶牛,说明他有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到了自我是主体,父母应该多引导,少强制!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并不是国与国的边界,泾渭分明不可逾越;它更像是连接两个房间的一扇门,既时时互通,又可进可退。正因为有了这扇门,我们才能相亲相爱又互敬互爱地生活在一起。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还存在“自我感动的付出感”。

    什么是自我感动的付出感呢?

    举个经典故事: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却在临终前告诉孩子,“其实妈妈不喜欢吃鱼头,只是为了把鱼肉留给你”。

    这个故事作为“母爱伟大”的范本,流传甚广。

    可是仔细想想,如果妈妈看到孩子吃鱼肉就已经满足,那为什么还要告诉孩子真相呢?

    还一个故事:小雪有一次逛街的时候,她想吃巧克力和牛肉干,母亲给她买了,可回家后却开始指责:“你知不知道这些零食有多贵?我们家没有钱,你还要吃这么贵的零食!”

    小雪觉得很委屈,家里没钱可以不给她买啊,为什么要买完后埋怨她呢?

    是啊,明明两个故事中的母亲都付出了,为什么最后非要让孩子不开心呢?

    因为她们太委屈了,辛苦了一辈子,牺牲了那么多,最后一定要用自己的付出换一份孩子的内疚。

    妈妈委屈了一辈子,孩子也愧疚半生。在这种故事里,没有人是快乐的。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天生的,但我们也应该清楚,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爱的方式。

    中国式家庭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父母爱得辛苦,为了孩子,父母可以不断地牺牲自己,无论你要不要,我都会给你。另一方面,孩子接受得无奈,父母的爱一股脑地砸下来,有可能是虎爸虎妈式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有可能是百般隐忍的“吃鱼故事”,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孩子都要接受,因为“我都是为了你好”。

    “为你好”这三个字真的太沉重了,沉重到很多孩子一听到这句话,就觉得自己被一座道德大山压得透不过气来,什么也说不出口。

    但他们心里是反抗的,心里一直会说,又没有让你付出,表现出来的也是对父母的付出不削一顾。

    《有限责任家庭》有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任何关系中,只要有一方觉得自己在为对方付出,那他就已经丧失了主体性,爱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道德资本累计起来的愤怒和痛苦。

    若父母经常对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肯定想得到孩子的回报,但孩子反应却又恰恰相反,最终表现出来的一定是孩子不领情的反抗!

    听我的!为你好!与其说是甜蜜的爱,不如说是软软的捆绑,也正是“苦妈妈”与“熊孩子”之间矛盾的导火索!这种捆绑不是爱,是伤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不听话,多半有这两个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tf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