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沟通技巧,让天下没有不听话的孩子!
你想了解: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原因吗?
你想知道:怎么说,孩子才肯听吗?
一、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一天,我接到朋友的电话,跟我发了一通牢骚:
“最近,我快被孩子给气死了,今天上午他又和同学打架了,老师又让我们家长去学校,这学期我们都被叫第三次了。
同学就喊了他一句小胖子,你说说这芝麻大的小事儿,还和同学打起来了。
我觉得太丢脸了,让他爸过去了,他爸气得过去就抽了他几巴掌。
天天在家里都跟他说,要和同学好好相处,好好相处,你说说,他咋就不听呢?一点儿也不省心。”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常见的一个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叫家长过去,说明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沟通好。
父亲过去,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打,说明和孩子完全没有沟通。
在这个例子中,父母和老师均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没有去感受孩子的感受,没有去尊重、理解和认可孩子。
一个不被尊重、理解和认可的孩子,怎么会听你的话呢?
那我们来说说,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呢?
因为四岁左右和青春期的孩子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孩子独立人格自我发展的必要过程。
这些时期,孩子尤其渴望被认可,被肯定,很在意外界对他的评价。
他需要家长看到他,需要通过与人的互动去确认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被尊重的人,一个有自我掌握能力的人。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给到孩子足够的理解和认可,孩子未来将会更加独立。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被父母一味的控制和打击,则可能会出现两种现象:
要么这个孩子没有自信,没有主见,遇到选择的时候,会时常纠结、退缩。
要么孩子就会非常的叛逆,做事没有界限。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也可能会表现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因为他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尊重,它的界限经常被打破。
这样的孩子,未来的人生难免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难。
那我们怎么去说,怎么去引导孩子,孩子才肯听你的呢?
那咱们来介绍一个,心理学里“先跟后带”的沟通技巧吧。
二、沟通中的“三个跟随”
亲和力是人际沟通的第一步,也是先决条件;没有亲和力,其它任何技巧都将无用武之地。
亲和力源于共同点,“先跟后带”里“跟”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共同点,建立亲和力。
通过“跟”来找到相互之间相同的部分,这些共同的信息能让当事人潜意识放松下来,而放松的身心状态能为接下来的沟通作铺垫。
下面,我们将分享“三个跟随”,帮我们找到共同点,建立亲和感,让孩子肯听我们的,赢得孩子和我们的合作。
1.跟随孩子的情绪感受
人的情绪是外在的人、事、物带给我们的内在感受,经由我们身体呈现出来的反应。
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等,就是情绪。好的情绪能滋养人的生命力,不好的情绪是会拉低生命能量的。
它是真实连接我们内心的部分,感受到他人的感受,会让对方的潜意识非常接纳你。
如果你不能理解他的感受,又怎能说服他接受你的观点呢?
当我们尊重和认同对方的情绪感受的时候,对方感受到被认同,他就会很舒服,人舒服了,就有安全感。
有安全感了,就会放松。放松以后,才会敞开自己,才会将你跟他说的话听进去。
否则对方就处于防御和自我保护的状态,人处于防御状态的时候,内心是封闭的,任何东西都很难进入。更不用说,采纳你的意见了。
2.跟随孩子的正面动机
任何人做事,都有他的初心和动机。这个初心和动机就是正面动机,也就是他正面的意图。
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他一定是想会带给自己,或带给其他人一些好处的,他才会去这样做事。
有时候虽然好心办坏事,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此也要加以肯定,否则必然打击对方积极性。
我们要真正觉察对方的正面动机是什么,找到共同的东西,跟随他。
他的潜意识就会收到被认同的信息,被认同就满足了人的归属感的需求,就会感觉到安全放松,才能接受外在的不同信息,包括你的建议。
3.跟随孩子看问题的角度
同样一件事,一句话,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很多误会就是由此而生。
角度互换,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许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做事的意图,就不至于不欢而散了。
当一个人的想法不被认同的时候,他内在感受到被否定,就会觉得不安全,启动自我防御措施。
跟随孩子看问题的角度,不代表赞同他看问题的角度,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同,有安全感。
返回上面的那个例子。如果爸爸用“三跟”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你看看会有什么不同呢?
爸爸可以这样跟:
1.你今天在学校跟同学打架,老师批评了你,还让家长过来,我想现在你心里一定不舒服,对吧?(跟随对方的情绪感受)这个时候,孩子一定会和你讲述他的遭遇。
2.当时同学喊你小胖子,我想你一定感觉到被侮辱了,很生气,对吧?(跟对方的情绪感受)孩子这时感受到,再次被爸爸理解。
3.你先提醒同学几次后,才动手打他,说明你不是一个容易冲动的孩子。你一定是想让他尽快停止这样喊你,对吧?(跟随对方的动机)孩子心里一定会想,爸爸真是我的知音呀!
4.我也不喜欢别人给我起绰号,尤其是带有侮辱性的绰号。如果换做我,可能也会这么做的!(跟随对方的角度)此时此刻,孩子的心门应该完全打开。
第一种(开头)做法,爸爸一上来不问青红皂白,就打了孩子,这样会积累孩子的委屈愤怒情绪,下次遇到同类的问题,孩子可能会打得更厉害,这样才能发泄他的情绪,逐渐地他就养成了用拳头来解决问题的习惯。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父母眼里所看到的叛逆和偏差等心理问题。
第二种(三跟)做法,孩子感觉爸爸理解自己,认可自己。孩子的心门就向你敞开了,接下来,你再说什么,建议什么,孩子就容易采纳了。
第二种做法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家长和孩子皆大欢喜。
上面我们讲了,“跟”的目的,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可,满足了他的安全感、归属感的需求。孩子呢,在潜意识里已接受了你。
接下来,我们就要“带”了,我们一定要把事情往好的方向去“带”,让孩子认可我们的观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三个带领让孩子听我们的,主动和我们合作。
三、沟通中的“三个带领”
1.带领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
除了孩子自己的角度,还有对方的角度,第三方的角度:老师或者父母的角度。
2.带领孩子关注不同的焦点
我们了解孩子关注的是短期的问题,还是长期的?他关注的是过去,还是现在?
关注的是优点,还是缺点?是结果,还是过程?
引导孩子有成长性思维。
引导孩子把焦点放在寻找方法上,而不是执着于问题本身。
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资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具备成功快乐的所有资源。
3.带领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任何事情都有解决方案,而且至少是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一定会找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方法。
再返回上面的那个例子。看一看,如果爸爸用“三带”的沟通方面,引导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
爸爸可以这样带:
1.我想,到现在你可能已经有些后悔了。有句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你打同学的时候,那对方是什么感受呢?同学觉得被打了,一定会更大地反击你。其他同学们看你动手打人,他们会怎么想呢?老师看到你动手打人,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老师也觉得你用打人的方式去对付同学,是不合适的,可能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带领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孩子回应后,爸爸可以继续说,那如果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你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带领孩子把焦点放在未来)
3.孩子可能就会说,我可以和他理论,还可以去告诉老师。爸爸可以继续问,还有吗?
这样的问题可以继续带领孩子往下走,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资源和更多的可能性。
孩子就会说,我可以不去理睬他,当他是空气一样,或者跟他说,胖有什么关系,我还有很多优点呢,或者跟他单挑,比颠足球,看谁更厉害?
这样一直问下去,不是说让我们对孩子的想法进行评论,主要是为了带领孩子思考,知道遇到问题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带领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三个“带领”,孩子就对父母产生了认同和信任,接下来,孩子会愿意与我们继续沟通,和我们有更深层次的交流。
父母学会“先跟后带”,让天下没有不听话、不合作的孩子!
这种“先跟后带”的方式,不仅可以运用亲子沟通、家庭沟通中,也可以运用到工作中。
让我们行动起来,打开新的沟通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