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很华丽。但是华丽又容易联想到另一个词,就是“华而不实”。
比如前不久刷屏的悼念AKID的一些文章。真的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一篇是李华芳写的,题目很长,一看就让人触动:“记你赤诚热心,记你直言不讳,记你与我们穿过汹涌人潮的相遇——悼念我的朋友Akid".
为什么触动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一是节奏感很强。记你,记你,记你,悼念你。虽然事起匆促,文章一挥而就,却章法谨严,条理分明。二是画面感很强。“你与我们穿过汹涌人潮的相遇”。这就好像一个电影镜头,从半空中俯拍,人如潮涌,一个被裹胁的娇弱女子,偏要逆流而动,就是为了和志同道合的人们汇合。这些人不多,遗世而独立。但是也不少,可以称“我们”了。三是悲剧感很强。好不容易相遇了,结果一个大浪打来,她便消声匿迹,随后香消玉殒,对此如何不泪垂。
不过读完全文,又不免意有未足,因为文章的内容撑不起这么华丽的外表。就象和菜头在《当一个人离去》中不点名批评的,“一个中国人一生之中会有两次葬礼,一次是作为一枚形容词而死去,人们要庄重严肃地重定义他,一定要证明他是个好人,并且作为好人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只是针对他的肉身,但是在道德上人们证明了他的永恒。另一次是作为名词和动词而死去,人们在这个时候真正缅怀一位曾经在这个世间行走的血肉之躯,一个具体的人。"
做为形容词来描绘的Akid,除了李华芳的文章,还有一篇维舟的《这个时代辜负了她》。这一篇不象李华芳那篇华丽,内容也丰富一些,不过仍然是形容词居多,臆想居多,急于归类提升高度,得到一些啼笑皆非的结论。
有意思的是,关于Akid的这两篇最有影响的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悼文现在都被删除了。不知道是本人的操作还是平台的操作。
前面提到和菜头,其实他的文章也有这种华而不实的问题。比如上周六读到的《火星任务在地球》就是一例。文章的意思就是把日常琐碎生活想象成去往火星的旅程。于是就不那么沮丧,不那么消沉了云云。我联想到有一年我在小学奥数班上课,我就让孩子们把眼前这个局促的小教室想像成一艘飞船,而大家都是宇航员,我是领航员(当时用的是英文pilot),一起去探索数学的宇宙。这种想法华丽精致,写成文章也可以锦绣天成。但是,归根结底呢?就是聊供一笑而已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