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张仪幼,我们更多的就会想到徐志摩,但要是提起徐起摩,我们就会自然想到林徽因。由此可见,这个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在徐的生命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1
1900年张幼仪出生于江苏宝山,名嘉玢。
在那个女人还是裹小脚的年代,张幼仪跳出了束缚,在二哥张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进入学校读书。
张家长辈们说张家,8个孩子,因为只有儿子才算数,儿子将来要继承香火,而女儿以后会出嫁,挑起夫家的责任。
家里人说:“张幼仪天生强若男子,比她晚出生11个月的七弟却恰恰相反,软弱得像个女人。”家人还说“她出生的时侯,妈妈身上的男子气概都被她拿走了,只剩下女性的柔弱留给了七弟。”这说法虽然让人觉得好笑,不过张幼仪可不敢苟同。
直到多年以后,她才明白,应该是生活把她变得如此坚强,因为她发现,除了坚强她已别无选择择。
张幼仪2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属于包办婚姻,15岁的张幼仪与徐志摩举行了一场轰动全场的婚姻,六哥直接从欧洲采购的嫁妆,多到连火车都装不下,最后直接用船运到张家。
在那个嫁妆越多,在婆家地位就越高的年代,放到张幼仪身上就是一个最极端的反面例子,徐志摩连微笑都很吝啬给到她。
婚前母亲教育幼仪:“女子,必须依靠着男子才能活着。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
婚后的张幼仪尽心尽力地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她学会了如何讨婆婆的欢心。然而却从未学会像讨好婆婆取得徐志摩的欢心。
在婚后的几个星期时,徐志摩就离家去外求学,从天津,到北京,只有在假期时间回来。嫁到徐家四年,两人相处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个月而已。
和徐志摩在一起时,她沉默、内敛,而徐志摩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外,对她不理不睬。
有时候徐志摩在院中看书,宁愿跟佣人说话,都不愿跟张幼仪说话。
张与徐的结婚照在儿子徐积锴出生后,徐志摩像是完成了父母的愿望,溜到海外去留学去了,这下两人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你瞧,这是件很悲哀的事,张幼仪打从一开始就没法子了解徐志摩。
这也足够说明徐志摩是一个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那般执着于纯粹爱情的人。
3
在长子满两岁的时候,张幼仪被公婆送往欧洲去“监督”徐志摩。
当张幼仪坐船到码头时,一眼就认出了徐志摩:“因为他是那些接船的人当中唯一一个满脸写着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
那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最后两人没有在一起),而面对身边的张幼仪徐志摩只有讽刺:“你真是个土包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然而戏剧性的是,张幼仪来到徐志摩身边没多久,竟然又怀孕了。
那时徐志摩已经疯狂地爱上了林徽因,所以就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并绝情地说:“打掉孩子!”
张幼仪满脸愁容:“我听人说,有人因流产而死去。”他说:“还有很多人因火车出事死掉,不照样有很多人坐火车吗?”
徐志摩还把没有钱财的,语言不通的张幼仪一个人扔在异国它乡。
绝望的张幼仪只能向自己的二哥写信求助,二哥来照顾张幼仪直到待产。
1925年,次子彼得(徐德生)死于腹膜炎。张幼仪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德国,边工作边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
她严肃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国严谨的工作作风,她找到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撑点。
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因为心爱的儿子病逝,到德国后变得无所畏惧的她,决定回国了。
张幼仪4
1931年,徐志摩乘坐飞机意外逝世。当时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十分崩溃,拒绝去认领尸体。
张幼仪站出来,让八弟带着13岁的长子阿欢去认领遗体,打点好一切后事,举办了葬礼,并一直照顾徐家二老至终老。
常常有人说,婚姻是女人的二次生命,繁荣与衰败取决于男人。所以我们总也把择偶条件标榜得十分苛刻。
殊不知,命运兴衰,人生苦乐,取决于自己。
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张幼仪从未想到过,此生,竟然还有一个人等着自己。
张幼仪遇到温柔的苏医生,不顾封建的三纲五常,这一次,张幼仪勇敢地和苏医生走进了婚姻殿堂。
张幼仪和苏医生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里,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人生走走停停,就是一场经历,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改变上挣扎,这种挣扎就像是起床前的难受,毕竟被窝里太温暖了,睡着的姿势太舒服了。
有些事,挺一挺,就过去了;有些人,狠一狠,就忘了;有些苦,笑一笑,就冰释了;有些心,伤一伤,就坚强了。
张幼仪在晚年回忆时也曾说,没有当初和徐志摩的离婚,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自己。
没有你的日子,我变得更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