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真情
在国际博物馆日思考国际博物馆日

在国际博物馆日思考国际博物馆日

作者: 周弥之 | 来源:发表于2020-05-18 20:01 被阅读0次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在2019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活动落下帷幕不久之后,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以下简称“国际博协”)便发布了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和海报,确认了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值此博物馆业界的盛大节日,本文立足于博物馆学的视角,通过梳理国际博物馆的发展脉络,探讨关于本届博物馆日主题的解读问题,进而深化到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关系的思考,以期转变公众对博物馆的刻板印象,真正理解“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

    国际博协作为博物馆国际学术组织,于1946年11月在美国博物馆协会会长C·J.哈姆林的提议下创立,并于次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签订了《关于两组织之间进行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的协定,成为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博物馆事业规划的重要合作者。

    1977年国际博协莫斯科会议通过决议“创造一个年度活动”,随后宣布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日旨在传递这样的信息:“博物馆是文化交流、文化丰富和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合作与和

    平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国际博物馆日的设定希望将所有人带到博物馆,普遍性和人人可及性是活动的主要价值之一[1]。1983年中国博物馆学会(2010年已更名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正式加入国际博协,并在此后广泛组织、参与国际博物馆日纪念活动。

    自1992年起,国际博协开始为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设定主题,如1992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与环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博物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博物馆事业的科学理论、工作方法和技术的学科[2]。博物馆既是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博物馆学赖以生存的物质实体,博物馆学作为一门强应用型学科的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博物馆在社会中发生、发展或消亡,博物馆的存在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存在形态的反映[3]。博物馆起源于珍品的收藏[4],如目前西方学界公认最早的博物馆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时的“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其中珍藏着亚历山大大帝在四处征伐掠夺中收获的奇珍异宝,这实际上是奴隶制社会中私有制出现的一种反映。

    1683年,用以收藏艾里亚斯·阿什莫林先生慷慨捐赠大量珍玩的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落成[5],标志着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诞生——当时正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社会关系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此后的数个世纪博物馆都仍秉持着某种权威精神的象征性存在着。直到二战以后,人们对价值实体的传统认知体系被打破,在重新构建社会意义的广泛呼吁声中,新博物馆学应运而生。新博物馆学理论家提倡将博物馆从崇拜与敬畏的角度转变为对话与批评反映的立场,要求一种分享公共权力、非殖民化、关注跨文化差异的新的博物馆[6]。

    中国博物馆是在中国从被迫走现代化道路到主动走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出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冲突、会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7]。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博物馆学也是一种由介绍传播外来知识起步而非对本土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得出的学科[8],更直接地说,中国博物馆学史可以被视为是西方博物馆学史的缩影——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到改革开放以前为前段,改革开放至今则为后段。总的来说,博物馆学的发展史就是从“物”到“人”、由“内”到“外”的理念变化过程。

    通过前文的梳理,可以确认博物馆本身正在尝试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姿态与社会公众相处。以下是国际博协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作出的阐释[9]:

    事实上,博物馆学理论研究者此前就注意到了博物馆在通过对话认识或解决矛盾与冲突中的意义,并且指出“后博物馆(post-museum)是矫正社会不平等的一片领地”[10]。大众化的平民社会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现实,博物馆也积极地转变对社会公众的态度[11],从服务意识到民主氛围——博物馆已不再是普通民众眼中“高冷”的宫殿建筑,而是趋近于一种能够与之平等交流的存在。

    博物馆被认为是值得信任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在价值观念的倡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延伸为博物馆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文化力量日益增加的重视揭露了消费、主体性、意义和身份的问题[12]。以往博物馆专注过去、避开争议的做法已然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博物馆的期望,博物馆应当表明自身的政治立场并在讨论与争辩中发挥其核心参与者角色的关键作用,具体表现在种族平等、男女平等、LGBT群体(性少数群体)反歧视运动、社会贫富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身心不健全者关怀、政治自由等问题上。

    博物馆或许无力解决这些成因复杂的争议,但是博物馆有责任提供这样一个多元而包容的、各方能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面对过分提倡文化多元与包容导致丧失原则性的隐忧,博物馆则必须坚定地维护自身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倡导一种良善的价值观,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道德基础。

    博物馆在人类社会中产生,也必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座好的博物馆可以成为一种社会生态,正如去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那样,既贯穿过去和未来,又连接现今的社会。随着武汉疫情防控趋势好转,全国多家博物馆开始筹办“抗疫”主题展览,旨在弘扬奋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身上表现出的伟大奉献精神,这既是一种有力的政治表达,更是博物馆承载集体记忆、构建身份认同、彰显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不再单单是过去的保藏者、研究者,而正在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原文化部、旅游局合并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博物馆的经济价值被重新发现,作为地方文化集中展示窗口的博物馆成为游客旅游行程安排的必经之处。每年的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2011年第1个中国旅游日的主题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了文化与旅游之间的紧密联系。

    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他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博物馆的未来,是与伟大时代同行的未来,更是与社会公众同行的未来。祝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也预祝2020年中国旅游日活动举办一切顺利!

    参考文献

    [1]韩晓晴:《从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看世界博物馆发展》,吉林大学(硕士),2019年。

    [2]吴浩坤、陆建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中国博物馆》1987年第3期。

    [3](日)伊藤寿朗、森田恒之 编:《博物馆概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86页。

    [4]苏东海:《外国博物馆史》,《博物馆的沉思 苏东海论文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02页。

    [5](英)安德鲁·克拉克:《牛津古物研究者安东尼·伍德之生平与生活年代,1632-1695,由其自述,选自其日记及其他文章》,(美)吉诺韦斯、安德列 编:《博物馆起源 早期博物馆史和博物馆理念读本》,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43-45页。

    [6](美)珍妮特·马斯汀 编:《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7页。

    [7]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中国博物馆》2015年第4期。

    [8]《中国博物馆学史》课题组:《知识·理论·体系·学科——中国博物馆学研究轨迹检视》,《中国博物馆》2006年2期。

    [9]弘博网:《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官方阐释来了!》,https://mp.weixin.qq.com/s/0HeDWy-HHmIGnjF2LBXSsg,2019年12月13日。

    [10](英)艾琳·胡珀-格林希尔:《博物馆与视觉文化的诠释》,伦敦:劳特里奇出版社,2001年。

    [11]严建强:《现代化与世界博物馆运动》,《中国博物馆》1994年第2期。

    [12](英)艾琳·胡珀-格林希尔:《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页。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所有观点和理解仅代表作者立场,与本工作室无关。文中所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衷心感谢您的阅读,祝各位读者有个美好的夜晚。

    by 翼文化工作室,2020年5月18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国际博物馆日思考国际博物馆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vp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