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的变迁

读书的变迁

作者: 慕鹍 | 来源:发表于2021-07-02 19:47 被阅读0次

    记得从小时起就喜欢看书了,上幼儿园一年级的时候还未认识多少字,那时候流行连环画,就开始看小人书,后来识字多了基本上能看懂画面原意,那时候看的有《小兵张嘎》《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等红色抗战革命题材,贫瘠的农村书籍比较匮乏,很少有全套看完的,单本的有《小兵张嘎》《智取华山》等大概看完了,时间久远都忘了内容情节了。记得那时有古典名著题材的连环画四大名著、《封神演义》、《岳飞传》、《说唐》《杨家将》等,互相借读,几个小朋友坐在一起,中间的人翻阅画面。

    后来连环画逐渐退出了市面,很少再看到了,相应的故事类书籍传现市面,有书看的时候兴高彩烈比吃了蜜还甜,经常边走路边翻看,有次去庄后,差些碰到往回赶邻居的铁叉上。

    有时候找不到书看,经常夜里梦见自己找到书了,兴奋地欢呼雀跃起来,醒来了发觉是梦很失落。有次好不容易从父亲那里讨到钱去邻镇书店买了本《岳飞传》,拿回来看,发现是传记,,不是小时看的演义小说,其实是《说岳》,民间都这么称呼,连刘兰芳的评书也这么称呼,那时当然喜欢读演义小说,故事生动有趣,传记纯属纪实辨证类,读起来索然寡味。

    六年级暑假从村里借了本《封神演义》上册,忘了那个出版社,扉页有人物插像,如主要人物姜子牙、周武王、杨戬、哪吒、韦护、李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陆压、慈航道人、广成子、云中子、黄飞虎、黄天化、土行孙、殷纣、苏妲己、闻仲、申公豹、张奎、魔家四将等等插像,那时第一次读古代白话文,觉得还是容易理解的。

    上初中时有次写作文引用了许多成语,还引用了《封神演义》中闻仲发怒的形容,语文老师问我是否读过封神演义,夸奖我成语记的多。上初中那时候盛行武侠小说,小书店都有卖,那时经常借不到,经常凑到看书的同学旁边看看。记得是金庸的小说《碧血剑》《天龙八部》单行本,应是三联版本。那是借到残缺本《水浒全传》,大概看了,好像没有小时候看的连环画易懂耐看。

    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工作,书籍也成了慰籍的药方,用捉蝎换的钱,交给家里补贴,有时我留点买了书,那时第一次从邻镇买了独本完整版《三国演义》,弥补了从前断续不全的遗憾,后来陆续买了《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

    农村的书籍太少,我乡还没有书店,邻镇的书店很小,有时逢镇才营业,书也不多。夏天的中午,骑着自行车从村里出发,到几十里的县城书店,那时《水浒》《西游记》就是从县城买回来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单纯的读演义小说故事类,那时去邻镇看书店里有《三国志》当时无钱快快而走了。后来买了《史记》看,文言文相对诲涩,夏天炎热看着看着竟然睡着了。

    那时候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南华经》,买回粗略了翻看,没有像读《三国演义》那样从头至尾全篇通读完,有些像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那时想看《资治通鉴》,邻镇没有卖的,那时也没有钱,那时挺喜欢看文言文,就像自己拥有个书房,想看的任情看。

    后来工作稳定了读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电视也经常翻拍金庸剧,有时拿着书本对照电视剧情看,那演的不对,那里改编了,少了谁。那时从同事那里借了盗版的,从早到晚一直看,不知疲倦,像着了魔似的。有次在一起干活时同事不解地问:“整天抱着书看有什么意思?”他们才不知道爱读书人的乐趣,不是他们所能理解的。

    随着网络的普及,看书不再是奢侈的事,各样的电子书充斥可见。前几年从网上下载了《资治通鉴》分四册,文白对照版,未发现错别字,读到西汉大概文景帝时再未读。生存的压力、工作的不如意等等,压抑的人很难耐心静静池去看书。

    那年的夏秋之交,正是一年天最炎热的时候,也没有上班,断了网,静静地重温了《红楼梦》从下载的读了《穆斯林的葬礼》《狼图腾》《白鹿原》等,那段时间徜徉在书的意境里意味无穷。是这几年从未有的惬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的变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vs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