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仁”占了多数,这个仁是孔子一直以来的主张,也是他心中最高的层级,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对于圣和仁在孔子心里就是治国安民的最高道德,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达不到,更不会轻易许人。
对于弟子则更是如此,仲由,可治“千乘国之赋”;冉求,可宰“千室之邑,百剩之家”;公西赤,可“束带立于朝,与宾客言”,但都“不知其仁也”!
这些亲密弟子再能干,他都不会轻易许仁。
究竟什么是“仁”?如何才能“仁”?《论语》中讲“仁”百次,仍无定解!
也正是孔子确立的这个他自己都认为难以到达也难以确定的“仁”,因为仁没有定解,所以才让后世之人对仁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把“仁”当做精神图腾,不断地往上争取和靠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