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练习者问我:之前一次受伤,造成身体左右不平衡,给她带来很多困扰,包括疼痛、身体机能的紊乱等,问我能否修复。我大致了解了她的情况,回答她:身体修正是肯定行的,既然身体能够变差,那肯定也能够好转。但有两个决定因素,必须事先考虑好:1.自身的愿力(决心)是否够,有足够大的愿力,才能克服训练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包括自身的惰性;2.要意识到修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操之过急,因为改变一个人的固有习性并非容易之事。
接着我与她探讨身体的不平衡,以及伴随出现的种种现象,其根源来源于脊柱。脊柱好比房子的柱子,身体周边好比是墙体,当身体的这根柱子发生断裂或变形,不足以支撑身体时,压力就转嫁到墙体上,所以身体的各种问题就出现了。她很赞同我的比喻,接着又提到双脚的根基问题,看来她对解剖学是有一定了解的。我就接着她的话说:你说的没错,双脚是身体的基础,基础不牢柱子肯定会出问题,脚掌和脚踝是双腿的基础,骨盆是横梁,双腿与骨盆又构成脊柱的基础,所以修复要从根基(也就是脚底到双腿再到骨盆)开始,这是结构学的常识,相信大家都有共识。
不得不说,现代医学的研究非常局限。现代医学(解剖学)只了解到有形的身体,如:肌肉、骨骼、筋膜。但这些都是由神经支配的,运动神经支配身体如何动作,感觉神经负责反馈肢体的信息(感觉),不仅如此,神经系统又是八大系统里最高的指挥官,包括腺体的分泌都受它支配。但现代医学(解剖学)的研究仅止步于此,神经系统的背后主导者又是谁呢?不得而知。
古代瑜伽师经由实践了解到,在看得见的粗身层背后,有更精微的气身层(或称能量身)。Swami Rama指出身体气脉有72000条,其粗身就是神经系统的脉络,中脉对应的是脑和脊髓,左右脉对应的是两侧的脊神经。也就是神经系统是受更精微的能量(炁)主导,由于能量太精微了,现代的科学仪器还无法探测到它,但东方古代修士们早于了解到,并整理出一套科学的体系,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太极、中医等。其实细心的朋友也会发现:躺在床上一段时间就要翻身,因为能量自有它的通道,当在某种姿势中受堵时,必定要主导你换到另一个姿势,它才能通过去,才会舒服。又如,我们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即使这个空间没有碰到你的身体,你也会感觉很压抑,说明有个“隐形的、看不见的”气身层,而且它比粗身层占据的空间更大,人们经常说的气场也跟这相关。那气身层背后的主导又是谁呢?是意身层。
意身层是心识的层面,包括意识心和潜意识心,里面装载着过往的所有印记、欲望,它们在某种场景下会产生各种念头、情绪。这些会干预能量的运行,继而通过能量主导肢体的动作。比如,我们愤怒时呈现出的气场、言行肯定跟平靜时不同。再如,很多朋友经常肩膀僵硬、紧张,细心的人会发现往往伴随的是思虑过重、脑神经紧张,此时首先应该做的是放下、放松的训练,心放松了肩膀自然能放松、柔软下来。如果不懂它们之间的关联,一味拉韧带,结果往往是韧带拉伤了,问题并没得到解决。
当然,比心意层更精微的是智身层,然后是乐身层,透过乐身层,就是意识中心——本我,在此不展开讨论。
由此看出,最粗浅的粗身层受控于较精微的气身层,而气身层受控于更精微的意身层,而要改善这些身层,显然要进入更深。说明即便是修正身体,仅仅从身体层面去谈修正,是治标不治本的。现实中也有很多此方面的案例,例如有的人虽然暂时修正了脊柱,但由于延续原来的习性,过上一段时间又变回去,甚至更严重。
可见,要治本必须进入更深,靠近内在的老师,让内在的老师帮你看清身体与能量与心灵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协调起来。那怎么做呢?概括地说,我们的训练是围绕《瑜伽经》讲述的八肢进行,所有的训练最终是导向静坐。八肢:持戒、内遵、坐法、调息、内摄、专注、静坐、三摩地。这八肢要按次第来训练,前两肢是基础,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围绕坐法的训练,然后再向精微层面走,如调息,再到内摄,再到心灵层面。单就坐法而言,就要先建立横隔膜呼吸,然后在横隔膜呼吸的基础上进入体位法(从关节与腺体运动,到正身术训练)。而我们的体位法练习,要做到意、气、形的运动,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形(其实太极也是如此)。其实体位法训练是为了透过身体训练心,只有摄伏了心,才是从根源上去校正身,这也说明身心是整体的。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我们的训练体系跟大多瑜伽馆的练习是不同的,我把这个体系称为向内寻,或称内在的正身。向内寻,首先要帮助练习者学会将外在的眼睛闭上,将内在的眼睛睁开。有人会问,眼睛闭上就会焖,容易产生臆想,这样不是越练越偏离真实?那是因为你内在的眼睛闭上太久了,所以更需要训练。你要让内在成长,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总不能因为怕摔而不让他去探索吧,关键在于如何引导。
向内寻的训练,没有那么精彩,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枯燥和困难重重。比如:看似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你却很难做到,因为你身体很多地方都沉睡着。所以又要按次第走,不可急于修正身体,在正身之前须做系列的训练作为铺垫,只有火候到了才可以。
根据以往的教学,技法层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只要学员走进我们的课室,多多少少都获得改善。但离开一段时间后又回到老样子,因为固有的习性让他(她)又变回去。改变一个人的心性是长期的过程,所以又回到前面的两点:要有足够的愿力和足够的耐心。而对于大多数人,解决之道就是:每年安排一定时间回炉训练。
最后送给朋友们一句话:向内寻的道路看似枯燥无味,但真正走进来后,你会发觉内在的世界比外部的世界更丰富多彩。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启发,或有不同看法,请留言,共同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