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薛忆沩

作者: 蕉下客deer | 来源:发表于2023-12-14 22:03 被阅读0次
薛忆沩的书,所藏还不止这些

12月15日,周五,雨,3至16度

下午冬雨淅淅沥沥落下来,气温也直线下落,明天将至零下。北方已是白雪皑皑。若能积起雪,一定要到屋顶堆个雪人。前提是胳膊好了。还是不要对下周的治疗抱太大的期望,以免引发新一轮的咆哮。

这两周一本接一本地读薛忆沩。他是中国文坛的异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写小说,共写了四部长篇,却有两部不能在大陆出版。他本身作品不多,还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重写作品,几乎每次再版都会重写,且还不是斟词酌句的小改动。他的成名作《遗弃》,出版20年后,花了将近八个月的时间重写再版。我有前后两个版本的《遗弃》,再版比初版厚了三分之一。他说:“这是一个不需要写作,更不需要认真写作的时代。但是,我需要写作,更需要认真地写作。我心甘情愿成为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

他的另类还体现在表达的节制,这与古典主义精神相通。孔子主张写文章“辞达而已矣”,意思讲清楚就可以了。而时下的文章越写越快,也越写越长。小说《遗弃》里有个桥段:主人公将小说文稿送到编辑手中,编辑只看了看字数,就还给了他,说,现在短篇字数要求8000字以上。稿子能否录用,首先要符合量化标准,然后才有论质的资格,这未免也太荒诞。而古人写文章讲求节制,即能用五个字讲清楚,绝不写六个字。薛忆沩说,“古典主义的节制始终是我诚服的原则,这种原则体现了对读者的信赖。”

什么叫对读者的信赖呢?作者常会因担心读者不明白,所以会将话说满甚至溢出,八分的话说十分,于是作品的味道全部流失了,既不优雅也没深度。中国画讲留白,其实写文章也要留白,所谓“意味深长”、“余音绕梁”,是必须要留出空间来给读者的思绪延展、环绕的。若全部用文字填得满满,就没有想象、回味的余地了。

功力深厚的画家,只粗粗几笔就能勾勒出深远的意境。而基本功薄弱的画者,喜欢用繁复的画面布局来掩饰线条的瑕疵。所以,当一个写作者做不到节制地表达,恰反映他功底薄弱,对自身写作能力不自信。而对读者不信赖也正是不自信的心理投射。

写文章深挖细节很重要,但也要注意点到为止。细节需有主次之分,不是每一处都要摊开来写满,密得像朵盛开的绣球花。

下午读了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篇幅很短,不足千字。小说未交待背景和人物关系,也未涉及人物的心理描写,多是男女主人公简省的对话。此简省是指他二人能听懂的事实。就不在对话中做特别说明,符合人们日常对话的习惯。读此小说,就如同你偶然在街头听到一对陌生人的交谈。一个人问,昨天那件事办得怎么样?另一个说,办得如何如何。而作为第三者的你,根本不清楚他们所说的昨天那件事指的是什么?听着,听着,似乎有点明白。我从小说没头没脑的对话中读出,男人一心想让女人去做个“手术”,而女人则关心男人爱不爱她,以后是否一直爱。我感受到了男人的狡黠、自私,女人的焦虑、软弱。

薛忆沩也与村上春树一样坚持长跑。他每天或跑5公里,或游1公里。他说:长跑是写作的隐喻,都需要极大耐力,以及懂得享受孤独。薛忆沩的文学之路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舞蹈。1989年《遗弃》首次出版是自费的。到了1999年,《遗弃》的名声已经如雷贯耳,可出版社却在重版开印的前一天,要求他放弃版税。短篇小说集《流动的房间》本来是一个转机,为不少学者推崇,也为许多读者期待……可出版社仍未将版税写进合同。因为他的作品太小众,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销售不容乐观。他一直流离在文学界之外,保持“在野”的姿态,远离组织和主流,远离大众趣味。周国平先生在为他的新书宣传词中写道“不属于文学界,只属于文学的经典作家。”

在我眼里,他是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中国作家。


又及:

“一月一修理”的厄运继续。前几个月就发现汽车底座积水,今天发现积水增多。上网查找原因,问题可能出在“天窗”下水管堵塞。明天检查一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薛忆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yw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