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于永正大师谈语文

于永正大师谈语文

作者: 琴心雕虫 | 来源:发表于2024-08-26 23:35 被阅读0次

如何教语文,于永正大师的经验能让我们走得更稳:

1.感谢读、写的习惯。它充实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事业,并且让我的人生留痕。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永久,哪怕把它放在抽屉里。不写出来,终究只是一种记忆,而记忆不会长久。记忆一旦消失了,过去就不复存在了。

2.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借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3.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我写的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与感受、没有拾人牙慧,更没有抄袭。偶尔引用别人的话,是因为他们说的对,引起了我的共鸣,或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加说服力而已。

4.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

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能量。即使是让读者消遣,也一定给读者带去一抹阳光,一缕春风。

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曾说过,既然我们的语汇中有“可是”、“但是”,就不一定用“然而”。写文章是与别人交流思想的,不要卖弄自己的文字技巧。因此,话说得越明白越好。

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我们和读者是平等对话和交流,不能有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意思。即使对某些人、某些问题、某些现象有看法,在言辞上也要把握好分寸。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5.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地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喜悦,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

6.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的、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

7.语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8.著名学者陶继新先生说:“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写作就有了话语基础,就不再成为困难之事。现在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之所以写起文章来捉襟见肘,关键是读书不多,特别是读经典不多。”

9.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重视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

10.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可以使思考更缜密、更深刻。一定要动笔写东西,并养成习惯。

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结实,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不怕考试。

大量的阅读,会使人的语言不断丰富,在不知不觉中中掌握文字的搭配组合、情感的表达,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生命力。

11.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

“读书要早,著书要晚。”

12.语言这东西,读多了,听过了,就会印在脑子里。但是,一个字,一个词,一段话,真正过目不忘、过耳不漏的是几乎没有的,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记得住。

13.学语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者又以读写为主。有些农村干部没有文化,但照样说得呱呱叫,你能说他语文能力强?我看不能。衡量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高低,主要看读写能力,特别是写的能力。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老师们没有必要过分的讲解和分析文章,让学生们大量做枯燥无味的阅读理解。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14.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靠影响,这里面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最大。

15.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6.吕叔湘先生说:“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通过多次会面才学得真切,记得牢靠;才不会翻来覆去老使唤那几百个词语,要不就生造、堆砌。种种章句结构,种种内容安排,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悟出作文之道。”

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

17.孩子第一次读到一个词,不是孤立地认识这个词,而是连这个词的整句话都记住了。当他们第二次读到这个词也是这样。如此,他书读得越多,跟这个词的接触越多,他所记得这个词的不同句子,不同上下文越多。这样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了。

18.我是赞成背书的,不背怎么能学好语言呢。

在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而忽视了“攒钱”——语言的积累。不读不背,脑子里没有丰富的词汇,用什么去说去写去思考呢?

19.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了一个字,明天学会了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

20.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说:“语感好了,写文章就通顺。怎样修改文章?叶圣陶先生讲:念。一念问题就出来了。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就好了。”

21.好多词语只可感受和意会,却难以言传,甚至越说越糊涂。例如,“幽静”。词典上解释为“幽雅安静”。但是“幽雅”比“幽静”还难以理解。”幽“字实在难以说清楚。

22.“幽静”和“幽谷”所代表的那一种情境是客观存在的,却又不像“汽车”那么具体和实在,更不好用语言描述清楚,这种情境只可意会,即靠朗读、靠想象去“悟”。并不是每一个词都有再用语言解释的必要的,比如“灰溜溜”这个词,如何再用语言去解释一遍呢?

在备课过程中,这种词语不可细究,越问是什么意思,越是说不清。意会即可,读多了,见多了,自会懂,自会用。语言有模糊性,人脑恰好又有模糊识别功能,不用我们太操心。

23.熟悉一个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小朋友在具体的语境中多次见到它。当学生逐渐对这个词耳熟眼熟之后,再去运用。这个“耳熟”,“眼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个词的语感形成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永正大师谈语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ba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