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曾评价苏轼:“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我想,苏东坡能够流芳百世,绝对不仅仅是他那些被广为传颂的诗词,还有他的非凡的个人魅力。
从诗词去了解苏东坡终究只是零星碎片,从《康震评说苏东坡》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更加完整的苏东坡。
《康震评说苏东坡》是CCTV10百家讲坛系列讲座的书籍,在学术界有一定的权威性,也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康震作为文化学者,对中国的诗词鉴赏颇有深度,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对诗词的点评也能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写苏轼的一生让我们从时间的维度认识苏东坡坎坷经历,又从苏轼的人脉让我们进一步看到苏轼一生的悲欢离合。
第一部分写苏轼的一生,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他经历了宋朝的盛与衰。苏轼生于四川眉山,他在仁宗皇帝时期科举考试中以礼部第二名(实际上是第一名)和制举第一的成绩步入仕途;神宗皇帝时期经历了新旧两党之争,又被奸臣诬陷历经“乌台诗案”,从鬼门关爬了回来;当他从黄州再次被重用之后,在哲宗皇帝执政期间被一贬再贬,贬到了遥远的海南;到了徽宗皇帝时期,一封诏书让他回归中原,这时候他已经不复当年、老鬓花发了,最后病死在了常州。
第二部分主要写的是与苏轼最重要的人。他的第一个妻子王弗,第二个妻子王润之,还有他的红颜知己王朝云;他的四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和苏遁;还有他最亲的弟弟也是他一生最好的知己苏辙。
看苏轼这一生,起起伏伏,大起大落,心中难免会为他感到心酸,但同时也总能被他的豁达和潇洒而唏嘘。而这豁达和潇洒也贯穿了苏东坡的诗词。从苏轼做官走向仕途以后,就基本没有再回家乡了,难免就会思念亲人,在千古中秋绝唱《水调歌头》中,不但表达了自己思念的愁苦,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超然豁达。
在经历过“乌台诗案”贬到黄州以后,更是潇洒,从那以后,也就有了东坡居士的称号。无论对穷苦的生活还是自己,他都坦然面对。没有俸禄,就开荒种地;没有米饭吃,就种大麦,而且大麦还能酿酒;吃不起好菜,就想法子自己做,那不是有了东坡肉和东坡羹吗......即便是苦中作乐,也是潇洒。我第一次被苏东坡的潇洒所打动是因为他的《定风波》,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总能在我经历挫折和坎坷之后浮现,永远在告诉我,未来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本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何必为那些失败而苦恼,何必那么地去在意荣辱得失。
读苏轼的诗词,能感受到的就是通俗易懂,潇洒的人说话从来不拐弯抹角。你看他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点都不深奥,但也道出了本质;再看他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中的“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就像白话文一样,但画面感极强;还有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这分明就是我们平常的感慨,恰好表达了最真实的情感。
除了他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以外,还有最打动人的他对情感、对自己、对他人的真诚。这是千百年来古代文人少有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的是他梦见了他早逝的妻子王弗,一句“不思量,自难忘”是最真切的,我没有经常想你,但是我从来没有忘记你,比“我每天都在想你”要真实得多,而且表达得那么深情。在《蝶恋花·春景》一词中,“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能看出他对美好事物的喜欢发自内心,尽管最后最后是自己的多情不被人理解,但他对自己的情感是那么地真诚。一个人对自己的情感那么真诚是多么的可贵,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
喜欢苏轼,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写得好,更多的是因为他那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触动了我,还有他的潇洒的个性和真性情,最打动我的一定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读《康震评说苏东坡》让我跳出了中学课本,让我更加到全面地了解了苏轼的一生,也让我脑海里的苏东坡的形象更加丰满。如果可以,我愿做苏轼家的一名童子,听他作诗赋词,看他烧东坡肉,陪他醉卧江边,想必也是一种幸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