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家木心先生在谈及读书时: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我不希望,读书日变成了“囤书日”。
我自己也有很多纸质书,准备把现有的书籍全部看完,做笔记,然后,清空。我们真的不要什么都习惯于“囤”,用完再买,按需购买,也不要只在每年的这一天决定读书,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成功人士个个都是读书狂。
如果你是一个成事的修行者,先别论自己多有名,多有钱,先别跟别人比谁更有名,谁更有钱,先问自己读了多少书。
今年你读了几本书?今天你读书了吗?这周你读书了吗?这个月你读书了吗?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读书需要时间,也需要读书方法,还需要你自己愿意去读书,并为此去做读书规划。
笨功夫才是真功夫,聪明人都在下笨功夫。
正如木心所说,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要浅,只要你认识字,就可以拿起书,开始阅读。在逐步的阅读过程中,你自然就会找到,你感兴趣的书,你想了解的书,不要只是仅仅围绕于自己的专业书籍,有些时候,读一读各个方面的经典书籍,对于你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个人建议:在初期,我们可以多读,在读的过程中,去感受书的魅力,去找到书的兴趣,然后,你可以研究一本经典书籍,当你真正地搞懂某专业的一本核心书籍后,会发现其他很多书籍,只不过是在重复或者换了一个角度讲同一个道理,因此,搞懂一本书的收获远大于囫囵吞枣十本书的收获。
你要珍惜,你与每一本书的“缘分”。
读书有用论这话没有错,因为读书相当于生存,要培养理想,准备未来,读书是必需的,读书是循序渐进的,所有的阅读者一定要坚信这样一个事实:持续阅读会加速。本质上讲,阅读是一项技能。
介于阅读更理想的时机或许正是一个人既有一定的人生经验,又有较强可塑性的时候,此时,读书往往围绕需求,解决问题,知识和阅历相互融合,意识和潜意识的所有维度有效结合。
关于读书的基本目标: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书提到:完成的流程。
如何选书?怎么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如何购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
如何读书?怎么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如何活用?怎样运用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如何选书?怎么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方面,有自己喜欢的作者,若是你不知道如何去选,可以看一些名人推荐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一本一本地读下去,可以把所有关于这个作者的书籍全部去读,也可以把作者推荐的书籍全部去读,总之,第一步,要培养读书的习惯。
如何购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
列出读书清单—在书店确认—购买。
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只选择自己真正想读,有必要读的书购买。
你可以把自己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的书籍,自己感兴趣方面的书籍,全部写下来,根据实际情况去找解决它们的书籍,让书找书,书找人。
如何读书?怎么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得书越多,你就越容易忘记,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最后,给自己所读的每一本书做一个书籍总结,做出自己对它的评价,你从书籍中具体学习到的知识点,及如何在现实中运用。写得多了,你就慢慢地,有一套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然后,你可要做输出,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分享,获得新的认知。
如何活用?怎样运用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缝合”是深度学习的关键,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合知识这一步,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你学习到了知识,就可以把它用到你的生活中,在你运用的过程中,想一想,可不可以和你之前的所学,联系在一起,嵌入到哪个框架里?活学活用,灵活运用。
成甲自创了“熔断不读书法”,意思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
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围绕这个触动点对自己进行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这个方法很实用,就像我们说的“举一反三”,要多想想,而不是一直一味地去读,只读书,不思考,看似你很勤奋,其实,是伪勤奋。我们不能缺少“习、思考”这一步,要把学习过程完成一个闭环。
最后,请找到那本能够成就自己的书。
周末时间,饮一杯茶,读一本书,沐浴于阳光之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