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壹哥
最近壹哥看了一份报告,黄金猛涨,原油跌价;蔬菜价格上涨,猪肉和水果却下降。
市场,都是买啥啥涨。
乱世存金。
您自己品品吧。
还有人说,大家都不买房了,买车!
不是壹哥危言耸听,总有人比我们聪明,会提出些新玩法我们不懂,慢一步还可能掉进坑里。
01
市场是环环相扣的动态循环
7月份,“房住不炒”和下行压力继续影响市场,国内30个主要城市的成交面积较前月下降5.3%。
对比汽车行业,上周每天乘用车零售4.8万台,同比增长5%。
我又对比了更上游的产品,水泥和国际原油,价格均有收窄。
从原料成本上来看,不管是房地产还是汽车,成本都降低了。
但成交量一个涨一个跌。
为什么?
截止今年,居民住房的成交增量开始呈现下行,全国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而汽车的保有量却不高,交易持续上升。
这就像坐公交车,车辆本身有一个速度,人在上面行走,必须要加上车的速度,才能得到人与道路之间的相对速度。
楼市和车市要进行对比,首先得有一个固定的参照物,只是在自己的市场之内是没有可比性的。
如此说来,房地产是慢车。说不买房却要买车的,壹哥真觉得你有点可疑。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市场是一个大循环,不是买家将钱花出去,给了开发商就结束了。
商家还要将这些钱继续投出去搞建设,这既包括原料采集,也包括人员、宣传等成本,剩下的一部分利润,会进入金融市场,小部分成为个人消费,被化整为零继续循环,这些钱会再通过银行系统进行整合,成为其他人的工资、养老保险打入到不同的账户中去继续流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亿万富翁,有几家公司要运营,一个上班族,每个月只赚几千块。
赚钱的速度和花钱的速度是成正比的,赚得越多,花的就越多。
上班族日常穿的衣服只有几百块钱,几乎只有饱腹性消费,而亿万富翁的一件T恤就上万了,他还要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自己的企业中。
两相对比,想要市场上有更多的资金流动,鼓励富人花钱买设备比劝说穷人买首饰更高效。
接下来,穷人想办法让自己变得富有,富豪们说不定哪一天就破产了……
这样的循环,永远都不会停止。
02
为什么会有价格乱象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上半年经济下滑,很多销售业务都受到强烈阻挠。
但是我们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很多诡异的现象,比如万人摇,比如抢拍地王,比如最强限购,如果只看这一层,市场实在是太火热了,赶紧抄底吧!
但是我们说了,市场是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之内是有一个循环的,并且是有多个维度的,假如切分来看就会因为信息不全而失去指导意义。
价格是一杆秤,一边是产品,一边是人心,如果人心不稳,秤上的指针就会两边波动。
有些商家为了保住热度,会设法调整“秤”的指针,导致产品和人心不对等的情况下,指针却保持中正。
——久而久之,价格就失去了调节能力,常态被打破,自然就高高低低看起来很乱。
03
怎么看待市场饱和
房地产市场基本是20年一个周期,从1998年实施商品房政策,到今年,基本这个大周期是走完了。
可以看到,20年里中国的房价是持续走高的,地产商也发展到了2万多家,市场已经成熟,产品供应饱和。
近几年,各大房企纷纷迎来质量“水逆期”,不仅碧桂园、龙湖曾经被当做“维权”的代名词,就连万科这样的龙头都登上315被点名批评。
行业饱和之后自然迎来下行,这种趋势带来的将是对房产质量的严格控制,以及消费者投资理性的上升。
过度饱和市场会比较冷淡。
假设沿着这个过饱和的路线发展下去,在很多年以后,大家买车买房,就跟在超市买一个指甲刀差不多——随便拿一个就交钱了,没人会去跟咱说什么“指甲刀的选择方法论”,也就是说,房子会像日用品一样失去个性和选择的必要。
当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但还不能说不存在。
一旦进入这个过饱和趋势中,消费者就会脱离流行趋势的引导,看不见广告、种草、测评,花钱就像喝白开水,没恐惧,没激情,投资属性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钱是消费者自己的,房子不管是通过高级顾问还是开发商自己卖,这东西能不能从一个生产大厂转移到一个家庭的名下,决定权在消费者自己的手里。
任何建议都只是建议,只能改变消费者的边际需求。比如同样是房子,有的人本来无房,需求很大,是刚需,那就是买,甭说别的。但有的人,本来就有房子了,只不过离孩子上学的学校比较远,所以学区房这个概念就抬高了这些人的边际需求,让他们从不想买,变得想买了,一切交易都是以“边际需求”作为起点的。
但是回到买房这件事本身,如果没有学区房,没有改善房等等一系列的概念,是不是很多房子就是没有销路了?
不会。
温饱而后思淫欲,这是人性。
就算几个人不想买房,还有别人想买。
市场是一个整体,看的是消费群体和供应群体,不是一个消费者和一个卖家组成的单个交易。
人都想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改善房、学区房这类人为定义出来的房产,就一定会存在,而且这些概念性的产品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去,市场前景是无限的。
不是开发商让我们买房,而是我们本来就想买,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品牌名下做最合理的选择。
_end_
读完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