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南青北白”:盛开在中国大地上的两朵瓷器之花

“南青北白”:盛开在中国大地上的两朵瓷器之花

作者: 艺旅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1-12-07 13:51 被阅读0次
左:唐代越窑青釉八棱净瓶,右:唐代邢窑白釉罐

我们常说: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乃中国独创。

这话不假,所有的古代文明,都能熟练掌握制陶技术,而只有中国人通过提高窑温和改进配方,将水、火、土经过手工和智慧的交融,最终创造了瓷器。

烧制陶瓷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宋-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的烧瓷的历史非常悠久。夏商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瓷;东汉时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魏晋南北朝时,制瓷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隋唐五代,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基本成熟。

左上:商周原始青瓷双系罐,右上:东汉越窑青瓷罐,左下:西晋越窑系青釉双系卣,右下:五代越窑莲花秘色瓷盏

我们曾因“瓷器之国”的美名,得到了世界的认知和称赞,也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无数名窑名瓷,如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尊 故宫博物院藏 宋-官窑葵花瓣洗 故宫博物院藏 宋-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故宫博物院藏 元-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今天小艺来聊一聊中国制瓷史上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南青北白”,即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称于世,北方则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驰名中外。

01 . “南青”

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

唐-越窑青釉直颈瓶 故宫博物院藏

陆羽在《茶经》一书中说:

“瓷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也。”

这里,陆羽极力推崇越窑青瓷,称其为天下第一。

唐-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上海博物馆藏

陆龟蒙有诗云:“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将青瓷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

唐代南方瓷器中,烧制青釉瓷器的有浙江境内的越窑、瓯窑、婺州窑,湖南的岳州窑、长沙窑,江西的洪州窑以及四川的邛崃窑等。而越窑稳居霸主之位,代表着南方青瓷的最高水平。

越窑 鸟式杯(五代) 故宫博物院藏 瓯窑 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北宋) 温州博物馆藏 婺州窑 青瓷莲花尊(北宋) 浙江省博物馆藏 岳州窑青釉划花莲瓣纹盘口瓶(五代) 故宫博物院藏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花纹碗(唐) 湖南省博物馆藏

从青瓷的发展历程来看,越窑自东汉以来一直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窑场,唐、五代是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此时越窑青瓷的胎釉均达到了最高水平,胎体呈浅灰色,坚致细密。

越窑的釉色早期多为艾青色或黄绿色,晚唐至五代釉色愈发莹润悦目,多呈碧绿青翠的湖水绿色,葱翠滋润,当时为朝廷烧造的贡瓷被称之为“秘色瓷”。

秘色瓷 五代-越窑青釉菱花口盘 上海博物馆藏

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转引《爱日堂抄》云:“自古陶重青品,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青,吴越曰秘色,其后宋器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其色皆青……”说明古人对青瓷如痴如醉的追求,也反映出宋代各大窑系皆崇尚“青色”。

各窑口代表性器物,分别为:汝窑天青椭圆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馆藏;耀州窑青釉刻花三鱼纹碗,耀州窑博物馆馆藏;越窑北宋青瓷牡丹纹粉盒,上林湖越窑博物馆藏;龙泉窑青瓷鬲式炉,杭州博物馆馆藏;婺州窑北宋青瓷堆纹瓶,永康博物馆馆藏;瓯窑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温州博物馆馆藏;南宋官窑青瓷簋式炉,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02 . “北白”

北方邢窑定窑为代表的白瓷

唐-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故宫博物院藏

白瓷较青瓷的出现要晚很多。我们今天的瓷器,烧成白色是基本功,可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这是个划时代的贡献。

在南北朝之前,陶瓷以青为主,原始瓷也叫做原始青瓷,其原因是瓷胎原材料中含铁量过高,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故陶瓷长期被青色垄断。

白瓷与青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含铁量的不同——只需将原材料的含铁量降低2%以下,即可烧成白瓷。这个伟大的创造,为后世精美绝伦的彩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邢窑白釉双鱼穿带壶 河北博物院藏

白瓷创烧于北朝,1971年于河南安阳出土的白瓷器,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白瓷,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共10件,质地较粗,釉色泛黄或泛灰,白瓷制造工艺尚处于早期阶段。

北朝-白釉绿彩罐 北齐凉州刺史范粹墓出土

隋代白瓷生产工艺发展迅速,至唐代,始进入全盛时期。

隋-白瓷长颈瓶 波士顿博物馆藏

白瓷窑口林立,我们首先从一改青釉一统江山局面的“邢窑白瓷”说起。

邢窑遗址

邢窑——位于河北临城、内丘两县境内,目前发现的窑址已达四十余处。邢窑白瓷素以“洁白坚致”“似雪类银”而著称,唐代是其最为鼎盛的时期。

邢窑白瓷除了洁白坚致的胎釉外,精湛的旋削工艺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无论口、肩还是圈足,所有细节部位都能做到一丝不苟。如此精细规整的做工,在唐代可谓独一无二。因而,邢窑首先被宫廷选用并被藏入唐玄宗的私库——百宝大盈库(新旧唐书中均有相关记载)。

唐-“盈”字款白釉罐 邢窑博物馆藏

“盈”字款的白色器皿,近20年多有出土,尤其是河北内丘城关窑址出土20余件带有“盈”字款的标本,从根本上解释了各博物馆及藏家手中谜团一般的藏品,同时印证了“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李肇《国史补》)的记载。

“盈”字款邢窑标本

到了晚唐时期,河北曲阳定窑异军突起,逐渐取代了邢窑的统领地位,成为北方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定窑白瓷虽然旋削工艺不如邢窑精湛,圈足等次要部位往往不太细致,但胎釉质量已完全达到了邢窑的水平。

晚唐-定窑白釉花口碗 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 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宋)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邢窑、定窑外,北方白瓷窑口林立,都根据本地原料、窑炉的特点不断进行改进,使白釉瓷的品质得到了很大提高。烧制白瓷的窑口有河北井陉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

鹤壁窑 白釉双耳瓷罐(唐) 鹤壁市博物馆藏 井陉窑 白釉执壶(五代)

唐代烧白瓷的窑址,尽管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迄70年代尚未发现,但北方邢窑白瓷不仅在当时已成为风靡一时的"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而且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还陆续出现了烧制白瓷的瓷窑。

山西窑口 白釉镂空熏炉(北宋)山西博物院藏

因此,白瓷的生产在北方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了青瓷、白瓷并肩齐名的新阶段。

03 .“南青北白”

瓷业新局面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越窑青瓷和定窑白瓷是唐代瓷器史上最具特色,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两个瓷种。

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我国瓷器走向成熟并全面普及的重要历史阶段,南北方瓷器的生产能力趋于平衡。对于当时满足内需和扩大外销的唐朝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正是因为有了南青北白这样一个二分天下的局面,为宋以后制瓷工艺兼收并蓄、各窑口百花开放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阙涛《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

马未都《茶当酒集》

蔡憬萱《中国瓷器的起源》

李惠《中国瓷器凝结的科技思想》

杜晓俊,陈一帆《含英咀华两宋名窑瓷器展》

-END-

编辑整理丨艺旅文化 清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青北白”:盛开在中国大地上的两朵瓷器之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go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