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我们会好好的说话吗?
——言谈是礼仪的另一张王牌
说话,是每个人的本能行为,但会说与不会说所带来的影响可谓是天壤之别。孩子能否在日常交际中恰如其分地使用礼貌用语,是能够向人表现出友好、亲切和善意的主要因素,可以说,会使用礼貌用语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更多的朋友。
交谈时的修养,体现在孩子与人交谈时,面带微笑注视着他的眼睛,使用敬语,并且善于倾听。更重要的是,不能将语言变为一把“利器”伤害他人。
我们常认为孩子“能说”是优势,尤其是能够与人滔滔不绝地聊天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这代表了孩子具备了不错的交际能力。但实际上,“能说”不代表“会说”,在与人的交谈过程中,“会说”比“能说”更加重要。
就拿笔者身边一个例子来说吧,一个叫佳佳的十岁孩子,在孩子姑爷生日晚宴上,孩子舅舅喝了酒,叫佳佳去喊服务员来加火,桌上火锅没火了,这孩子用不耐烦的语气回答为什么要叫我去呀?妈妈在旁边没应声,结果舅妈起身去喊服务员,过了一会儿舅舅又喊她去叫服务员来加菜,她回答怎么又叫我去呀?结果还是舅妈去叫的。妈妈在旁边什么也没做,舅妈说了两句,孩子妈妈倒不耐烦的来了这样一句话:“行了,别说了”,舅妈只好什么都不说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孩子能够说出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的话来是有原因的,就冲孩子妈妈护短的方式,不好好引导孩子说话,也说明了问题的实质,并不是舅妈怕她们,孩子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父母身上,舅妈后来没说话了,是因为舅妈觉得再纠缠下去当众批评孩子也不好。
再说了舅舅叫自己的外甥女帮忙跑腿办点事情有什么不可以的,还有错了?可孩子妈妈不这样想。孩子舅舅经常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经常给她买这买那的,她妈妈口口称称的要孩子感恩,教育孩子感恩,那这个感恩之心哪去了呢?怎么感恩的呢?教育孩子要感恩不是嘴上说了几句就完事了,不是你今天跟孩子说孩子呀你要谢谢人家谁谁谁,明天你跟孩子说孩子呀你要记住谁谁谁帮助了你什么,其实孩子心里清楚的很,你说出来的时候或是说的多了有可能还会让孩子觉得有唠叨之嫌,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把你说的这些话当耳旁风了,对你说的这些话有一种排斥感,认为你小题大做,她甚至还有可能无声的抗议你的说教,在向你宣誓这些东西不需要你来教给她,实际上她在行为上并没有做到你说的这些,你要做出来给她看,她才知道怎样去做才算感恩。在孩子眼里,你的所做所为她都看在眼里,我妈妈是怎样做的,我就应该怎样做,孩子是以父母为榜样的,父母怎么做,她就怎么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也难怪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年纪尚小,并不懂得该怎样说话,不知道怎么感恩,也不明白舅舅为什么要叫她却不叫别人,在她看来,我自己想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就可以不做,完全不尊重他人。可是大人也并没有一定要求她去做呀,更何况当时是一大桌人,替她做这件事的人大有人在。对于孩子而言只要是她不想做的事她可以婉转的拒绝,不就得了。孩子说这样的话让其他人都觉得不舒服。另外孩子舅妈说了两句,孩子妈妈的回答来得更快,直接堵住了舅妈的嘴,你不做就算了,却还让孩子直接失去了语言交流的一个机会。同时也让她自然而然的感觉到这样一个理念,除了家庭以外的人不会宠她,便开始排斥外界的一切人和事。 甚至有可能形成这样一种结果,当别人批评或者是劝慰她的时候,孩子习惯于把问题推诿给他人或其他因素,总是抱怨他人对自己不公平,不爱学习。恰恰相反你倒教会了孩子往往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正确的对待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这个尴尬的饭局也让我至少认识到两点:第一,生活理念不同,真的是很大的不同;第二,朋友比陌生人更容易翻脸。
善于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是一种美德。在平日里,我们要善于尊重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在非原则问题上,争取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借鉴别人的方法,参考别人的观点,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这样有助于我们赢得好人缘,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不允许不同声音出现的人,会变得越来越自我,同时也加大了其与人正常交往的难度。在家庭中,当我们要张口批评对方之时,请想想自己有没有错,同时一定要给予对方说话的权利——《人生要懂得一点放下》
“杰出人才”都是解决难题的高手,这种能力正是从小培养的。任何能力都是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增长的。“替孩子学”,实质是“害孩子”。在我们替孩子答题的过程中,就代替了孩子的思维,使他的大脑不再运转;当孩子轻而易举获得答案时,他会产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而失去了自己思考、钻研而获得的成就感。在学习生活中,如果你想帮孩子,只能起一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让孩子独立完成,千万切记别因替孩子而害了孩子,否则你将后悔不及的。
我曾经看过《北大家训》,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不应该只顾坚持自己的主见,而不允许别人有意见;坚持己见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主见——熊十力(北京大学教授,我国国学大师、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这本书中还这样说到:每个人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会自认为做了一个最正确的选择,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有着看似合理的解释,即便这个人的答案是错误的,但在他的心里却并不知。更何况,一个人坚持自己的观念、看法、生活态度,这本身就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当然,你也可以宣扬你的主张和理念,但坚持己见可以,不要贬低否定他人。
请记住,即便一个人的观点听起来是多么可笑、离谱,你也不应该嘲笑他,可以不赞成但绝对不可以不尊重。
因此,孩子妈妈就更不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教育都在发生,孩子未来的姿态藏着妈妈现在的样子,欲影响他人,先点亮自己。
所以说,笔者倒是认为这种为了避免孩子受委屈而保护孩子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反而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如何回答舅舅的问题,若孩子真不愿意做,此时也可以让孩子委婉的拒绝,不要刻意强求孩子来做,否则的话会适得其反的,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但你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做个榜样起身去叫服务员来而不是由舅妈叫服务员来,在这个时候除了你包括舅妈在内的所有成年人虽然都可以做这件事,但和你做是有着行为影响效果上的本质上的区别的,也更容易让其他人觉得层次越低的人,越容不下别人,大家表面上不说,其实心里早已划清了界限。
换个场景,如果这不是生日宴会,而是生意场上的一次宴会,那么就有可能这笔订单或者是说这场交易就泡汤了。谈话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你成功的高度,年薪越高的老总越是会在交谈中令人感到舒服,他们的交谈艺术就像是打太极,无论你是什么招式,他们统统都能够以柔克刚。因为他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让人舒服的沟通方式才是客户的成交手段,这也不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的体现。
我们想要孩子具备各种交谈时的修养,就需要在与孩子交谈时面带微笑注视着她的眼睛,这是最基本的礼貌问题,如果我们家长不注意,那孩子自然也无法养成这种习惯。另外除了使用敬语,能够学会倾听,偶尔弄下幽默这些细节外,对于孩子而言更加重要的是:不能将语言变为一把“利器”伤害他人。
不会用礼貌的方式与人聊天,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因为所谓的沟通技巧和交际艺术,在人与人的交往,最基本的根本不是这些,而是最起码的善意和尊重,有了善意和尊重,才不会在交谈中表现出“无礼”。
——在水一方编辑
注:笔者的第一篇小作,水平欠佳,初入简书,欢迎大家欣赏并指点迷津
平日里我们会好好的说话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