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散文两篇》,学生感冒发烧咳嗽少了一小半,能坐在教室的也大多在坚持。
于是用轻松的语气导入,两篇文章,一篇《永久的生命》,一篇《我为什么活着》,你们想上哪一课,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选择第二篇。
“好,那我们就先上这一篇。”我说,“同学们,在你们这个年纪,理性思维得到发展,很多人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了,希望今天通过学习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作家罗素的文章,带个给我们智慧的启迪。”
自由大声读课文,理清结构。结构非常明显,总分总结构,先是说自己活着的动力来自三种感情,主体部分逐个分析,最后总结。
作者活着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罗素渴望爱情,一是爱情可以带来狂喜,二是爱情可以解除孤寂,三是在爱情的结合中可以看到想象的仙境和神秘的缩影。 罗素渴望爱情,实质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罗素希望寻求的知识,一是了解人的心理,20知道星辰为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魅力,这些知识代表了三个领域,即然人、自然和科学。
罗素说,在这一方面,我获得的成就很小。由此看出罗素学而不厌,谦逊态度。实际上,他一生著述71部,发现数学理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由此联想到一则寓言故事,两辆车上分别载了一桶水和半桶水,最吵声响的正式半桶不满的那一个。想到“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想到牛顿的“我站在无数巨人的肩上。”
罗素的同情心这一块,需要补充他反战反赫,因此两次入狱的经历。再联系到他跟托尔斯泰一样因为同是智者,又是仁者,所遭遇的双倍的痛苦。联想到本是学者,足不下楼,目不窥园,群蚁排衙写文章的闻一多,因为局势也不得不游行,长须飘飘站在队伍的最前面,践行言与行的统一。
罗素最后说,我这一生是值得的,如果能再活一次,我还要这么过。对这里的人生无怨无悔。
我们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嗯那句: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们想起马斯洛关于需求的金字塔,了解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人际需要、尊重需要、价值需要,体会活的最高境界。
我们一起回忆那些为人类而忧患的杰出的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孟子,“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他们像灯塔熠熠生辉,昭示着人性的光辉。
长大了理想会变小,而这么大的年纪,孩子们应当接触这样杰出人物的理想,培养恢宏大气的品格气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