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沉溺于数码产品,怎么办?

孩子沉溺于数码产品,怎么办?

作者: 南风_998 | 来源:发表于2024-05-28 19:49 被阅读0次

2024年5月29日 中原焦点团队 讲师13期 庞爱国 第1242天分享 本周第1次约练 总约练第763次 咨607、观119、来3、朋5、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

在进入“孩子手里离不开数码产品,怎么办?”和“如何对待孩子上网”的主题之前,我想,有几个重要的事实是需要了解的。

事实一

美国硅谷是当今大多数数码产品的原创中心,那里有一群脑子绝顶聪明,对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都能零时差掌握的编程工程师和设计师,但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创造了改变全世界日常生活方式、沟通方式、阅读方式……让生活变得更简单快捷的工程师们自己家的孩子,却是在中学二年级时才开始接受学习计算机的课程,甚至有一位在谷歌(Google)担任重要职位的高层员工,他的孩子连如何使用谷歌搜寻软件都不知道。这与我们的想象,以及与当下中国三四岁的孩子就能自己开电源玩电脑的现象完全相反。

事实二

从神经医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码产品对一个人的影响从4岁就已开始,而在青少年时进入高峰。如果长期使用数码产品,4岁,会减损创造力和思考力的发展;7岁,出现集中力和注意力的明显退化;9岁,无法再安静地阅读;进入青少年之后,使用并开发大脑中的记忆策略功能,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事实三

对所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是全新经验的幼儿来说,积木、洋娃娃、拼图、图画书和数码产品一样好玩,但不一样的是,堆积木、过家家、看图画书需要有人陪伴,而数码产品的声光效果、互动性和竞争性,则是不需要有人陪伴就能让孩子全身心投入的玩具,所以它容易吸引总是在寻求关注和需索陪伴的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一旦接受了这个容易让人兴奋的感官刺激之后,就很难再离开它了。

事实四

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同辈团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并开始寻求所属同辈团体的认同和归属感,此时,同辈团体的价值观会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他的价值观,而能融入并进而被同辈团体所赞许,则成为他建构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相反的,如果孩子无法取得同辈团体的认可,或无法建立与同辈团体的良好沟通模式,那么他不仅会成为团体中孤独的孩子,也会成为低自信和低成就的孩子。

事实五

数码产品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要求学生用U盘拷贝最新的多媒体课件,交作业和论文,以及在网上下载学习资料,而借助MP3播放器学习英语也是老师推荐和学生普遍采用的学习方法。另外,幼儿园老师在个人空间里贴上每个孩子当天的活动照片,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形的重要媒介。

我之所以先举出以上这5个重要的事实,目的就是在阐明我们在面对孩子使用数码产品时应有的态度,那就是:数码产品确实有负面影响,但也不能因此而完全杜绝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合理的疏浚,而不是硬性的防堵。因此,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1.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制定出使用规则

这个部分包含了可以购买的数码产品的品项,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以及可以使用它们的范围和时间,例如哪些网站绝对不准进入,哪些时间绝对不可以玩等。不过,家长们需要留意的是,使用规则必须是通过双方就实际情况讨论而制定出的,如果它只是由家长颁布命令,然后严格要求孩子遵守,那就一定会出现愤怒逆反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情况,这样反而会刺激孩子在使用数码产品时的兴奋度,让它变得更难以戒断。

我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先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大家再根据这个方案平心静气地讨论并做出决议。不过在这里我还是要提醒家长们两件事:第一,孩子的实际需要不能仅限于学习的需要,他的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也必须得到合理的满足,就像我们也需要这两方面的满足一样;第二,所谓合约,它的核心精神在于规范签订的双方都必须切实遵守,而不是只用来约束孩子。所以当合约一旦通过,我们也需要尊重并遵守它,不能今天心情不好,又看见孩子在玩手机,就不由分说地痛骂一顿。

2.和孩子讲道理时,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见多识广得多,不仅从上而下的命令不管用,理论基础薄弱的辩论也绝对说服不了他们,他们不回应,并不是服气了或认同了,而不过就是懒得回答或尽可能不惹事生非罢了。(这是好多青少年亲口告诉我的话。)

儿子在英国读书时,念的是纯男生的寄宿学校。初中三年级的生理卫生课堂上,年轻的男老师非常认真、丝毫不带戏谑或轻蔑情绪地给他们上了一堂会计课,把一个女孩儿从怀孕到生子到养孩子的过程所需要的花费都在黑板上一一列举了出来。男老师一个字都没提女孩儿辍学了怎么办,也一个字都没提道德谴责的问题,他只是实事求是、不多不少地把花费都列了出来。

家长们可以想象,如果男老师提了辍学的问题或道德谴责的问题,那就是起了个辩论和争论的头,让这些自以为是的毛头小伙子们把心思转移到如何去驳倒老师的立论上,那么这堂课的目的也就失焦和失败了。

当这位男老师把所有的花费都罗列在黑板上之后,只是如释重负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说,还好我女朋友没有怀孕,我一定得留意在我赚到这些钱之前不能把我女朋友的肚子给弄大了!

那年夏天儿子回台湾过暑假时,我们又如往常一样进行了母子深情对谈时间。我小心翼翼地问长了满脸青春痘的儿子有女朋友了吗,儿子说他亲吻过几个女孩,(我直接就吓傻了,但没敢表现出来!)但绝对没有跨越到下一步的意思,因为“我可养不起一个孩子呀”!

提供以下数据供家长们和孩子讨论时参考。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提醒人们,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辐射会渗入其大脑50%的区域;对10岁的孩子来说,辐射则会渗入其大脑30%的区域。而德国防辐射机构主席沃尔弗拉姆·柯尼希也对当地媒体《柏林日报》表示,为健康着想,人们尤其是儿童应该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一般来说,手机通话应尽可能短。父母应使子女尽可能远离这项高科技。而一位从事职业病防治的教授也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统较成人脆弱,因而特别容易受到手机辐射的影响。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一般来说,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戴耳机时,有些游戏的伴音或音乐比喷气式飞机发动机旁边的噪音还大,有的噪音达133分贝,大大超过120分贝。

3.当我们试图改善或改变任何一个已经形成的行为时,循序渐进要比完全戒断来得有效和可行得多

所谓循序渐进是指从10减少到9,再减少到8……而不是从10直接减少到0。所以,我们要合理并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讨论如何制定这个减少的节奏,例如,底线是什么,从现在到底线之间该画出多少个向下的台阶,在走向这些往下的台阶时,需要哪些来自家长或外界的助力,如果成功到达目标底线了,或成功走下任何一个台阶了,有没有哪些奖励的方法,等等。

另外,在已被多数心理治疗师和行为治疗师认可的成瘾习惯行为治疗上,治疗师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成瘾行为都符合“暗示-习惯行为-奖赏”这三个步骤的习惯行为建立模式,而要改变坏的习惯行为的有效方法,并不是把那个旧的行为去掉,而是用一个新的行为去取代它。也就是说,我们保留“暗示-习惯行为-奖赏”中的暗示和奖赏,而仅仅把中间的行为给替换过来。

例如,对有网瘾的孩子来说,触手可及的电脑或平板电脑是个暗示,无聊是个暗示;不想面对现实是个暗示……而在游戏中的成就是个奖赏,暂时忘记考试成绩是个奖赏,打发一个人独处的无聊时间是个奖赏……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对需要电脑来完成学习和交作业的孩子来说,或身处同辈团体压力的孩子来说,触手可及的电脑或平板电脑这个暗示是不可能消失的;对学习低成就的孩子来说,暂时忘记考试成绩的奖赏也是不可能消失的。所以我们不必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这两个不可能或不容易改变,并且只会引爆冲突机会的事实上,我们要把眼光放在如何用新的行为去替换旧的行为上,例如,看见电脑并产生冲动时,立刻离开书桌,到外面跑跑步,打开冰箱吃点东西,和家人聊聊天,或小睡一会儿。总之,只要不再上网浏览或玩游戏就行。

作为家长,我们可能会希望这个新的行为是写作业、做习题或看书。但我想提醒家长的是,如果这个新的行为无法立即提供奖赏(例如暂时忘记考试成绩),那么这个新的行为就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旧的行为,而改变它就更是不可能的事了。

所以,请记得,旧习惯或坏习惯的改变是个需要有耐心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先把影响最坏的旧习惯给去掉,再植入新的好习惯就不会是太难的事,所以这期间也需要家长的努力配合和理解。此外,也请记得孩子时刻身处同辈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之中,走下任何一个台阶都需要付出极大的毅力和努力,所以请多以事实代替说教,多以赞许代替责备,多以陪伴代替命令,否则自控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孩子是很容易就颓然放弃的。

4.改善孩子的网瘾,不是他一个人独自面对的战争,而是我们和孩子一起面对的战争

我曾经在某个亲子网站上读到过一位妈妈写的文章,她说自己在家里对女儿做过无数次的实验,每次女儿捧着平板电脑聚精会神地看动画片或玩游戏时,她就故意和女儿的洋娃娃一起坐在不远处的地毯上玩过家家。她发现,只要几分钟,原来目不转睛盯着平板电脑的女儿就会放下手中的平板电脑,凑到她身边,挨着她一起玩过家家,而原来最喜欢的平板电脑就遭遇失宠的命运了。

所以,当孩子在面对如此艰难的战争时,我们的陪伴和耐心是很重要的,即使对那些已经不愿意再和爸妈亲近的青少年来说,一个不疑神疑鬼、焦虑不安、唠叨个没完的母亲,也是他最好的陪伴和助力,而一个相信他的诚意和努力,愿意给他再次爬起来的机会的家长,就是老天爷给他的恩赐了。

5.有网瘾的孩子通常是那些在课业表现上低成就,在人际关系中低自信,在家庭关系中较孤独的族群

网瘾只是这些挫折情绪的表现,而不是根源,所以要改善它就必须要从这些挫折情绪的根源做起。我在另一本亲子书《爱让成长不烦恼》中对这个主题多有着墨,建议有这些困扰的家长找来看看。

总之,数码产品或数字化生活既是科技现代化的产物,也是任何一个现代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的事实。今天,我们随处可以看见七八十岁的老人开心地用智能手机拍照,发微信,或捧着平板电脑和移居外地的儿女说话,看电影,而我们自己也或轻微、或严重地跻身低头族庞然大军中。因此,数码产品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一无是处,而且它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就和对我们的吸引力一样,想要完全离开它,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所以,如果我们能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设身处地的心情去理解和帮助孩子,打赢这场艰巨战役的胜算就会高得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沉溺于数码产品,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kk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