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基督教核心教义动词解释

基督教核心教义动词解释

作者: 余钧 | 来源:发表于2017-05-03 12:46 被阅读0次

    引言

    今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纪念。十六世纪天主教的一些做法与《圣经》教导不符,如鼓励人为亲属购买赎罪券以减少他们在炼狱中的时间等。马丁路德率先倡议改革,提出人因信称义而不靠行为,但被天主教拒绝,最终教会分裂:天主教仍然是天主教,分裂出来的被称为“抗议宗”。然而,当年的抗议宗不断被自己人抗议,如今已经演变为拥有四万三千个宗派的集合了(据美国戈登康威尔神学院2012年统计)。这实在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一件事。

    近五十年来,神学家们发现基督徒们倾向于从十六世纪的宗派教义立场出发去诠释新约圣经,而不是透过公元一世纪犹太人的文化、宗教、历史和社会背景来解读福音书和教会书信。这种做法严重地割裂了上帝的拯救历史和计划,使人容易断章取义地解释圣经,从而使基督徒头脑中的神学观念支离破碎甚至前后矛盾。

    令人感恩和欣喜的是,人们逐渐开始把《圣经》当作一个整体的叙事来看上帝的计划与行动,并随着对公元一世纪犹太教的理解更加深入,神学家们也逐渐纠正了过去的一些错误观念,使我们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圣经所启示的真理。

    例如,神学家们发现:当年马丁路德把因信称义与因行为称义绝对地对立起来,是误解了保罗的本意,因为保罗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外族人信耶稣之后,犹太人基督徒要求他们行割礼、遵守摩西律法,而保罗则说:人称义不靠摩西律法的行为(works of the law -现被译为“律法之工”或“律法之功”),而是靠耶稣基督的信实(faithfulness of Christ)。换句话说,保罗当时面对的是一世纪犹太教的问题,不是十六世纪天主教的问题。

    另外,在新约圣经希腊文原文中,“称义”、“成圣”与“拯救”这些动词各自以不同的时态出现、表达不同的含义,这一点在英文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然而,这些动词的不同时态在最普遍使用的和合本中却被淹没了。可以想象:当上帝的启示中“已蒙拯救”、“正蒙拯救”和“将蒙拯救”这三个时态都被翻译成为“得救”,这会给读者带来怎样大的困惑和不解?难怪很多神学家们也各执一词、辩论不休。好在较新的中文圣经译本已经弥补了这个漏洞,但很多已经习惯了和合本圣经的弟兄姐妹们呢?这些不同时态的动词各自表达了怎样的含义呢?

    由于时代背景和动词时态对我们理解“称义”、“成圣”与“拯救”这些核心教义极为重要,我写下这个系列文章。我们不仅需要细致地研究这些动词在新约中的时态,还需要了解整本圣经、特别是保罗向外族人传福音所处的特殊环境,才能准确地理解上述概念的含义及其彼此之间的关联。盼望牧者们能更清楚地教导这些概念,使教会的弟兄姐妹们因准确地理解这些概念而明白上帝的旨意,更加坚定自己舍己、背起十字架跟随主走窄路的决心。


    (请点击下列文章题目阅读)


      1、动词时态篇

      2、圣经概览篇

      3、盟约基础篇

      4、使徒处境篇

      5、因何称义篇-上

      6、因何称义篇-下

      7、奴隶被救篇

      8、罪人成圣篇

      9、彼此关联篇

    10、深远含义篇

    补、预定拣选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督教核心教义动词解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mk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