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58123/4839ab23cc1f68e9.jpg)
。。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645]
。。原作名: Spying On Whales
。。ISBN: 9787556709427
。。内容简介。。
鲸,地球上最古老、最神秘的动物之一。它们有5000万年的历史,99%的时间都生活在水下,人类向往它们,却又对它们知之甚少。
在本书中,我们将跟随杰出的古生物学家尼克·彭森,来到鲸曾经和正在生活的地方,从严寒的极地水域到干燥的热带沙漠,见证寻鲸之旅的精彩瞬间:在小艇上为鲸打上标记,在鲸尸中收集标本,在岩层里奋力挖掘化石……同时,在对鲸类骨骼和化石的分辨中,我们也将探索这种神秘生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鲸类的祖先何以从陆地来到水中?它们如今有怎样的生存方式?在与人类共存的世界,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在动物科普与游历故事的双线书写中,我们得以窥见鲸类的秘密。
。。作者简介。。
尼克·彭森(Nick Pyenson)
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学会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海洋哺乳动物化石馆主管。他的研究足迹遍及各个大洲,研究成果常发表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家地理》《洛杉矶时报》《经济学人》《大众机械》《今日美国》等报刊杂志,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和英国广播公司(BBC)都报道过他的相关新闻。除了史密森尼学会颁发的最高研究奖,他还获得了奥巴马政府颁发的“科学家及工程师早期职业总统奖”。他和家人目前居住在马里兰州。
曾千慧
福建厦门人,山东大学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主修海洋生物学。平日活跃于社交网络,以“喵鱼酱”之名科普海洋生物尤其是鲸豚动物知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大洋与极地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厦门海域与珠江口西部江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生态学研究。曾于2018、2019年随游轮前往南北极,担任极地向导,负责翻译与海洋生物鉴定讲解等工作。
。。短评。。
#
作者毋庸置疑是这个鲸领域的大拿,这一场起源于鲸之骨的探索之旅依靠的便是他那丰富的科考经验。但或许也正是如此,导致这本书不是那么平易近人,尽管作者试图用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但是文中高浓度的解剖学知识实在是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或许适合那些更加热爱鲸的人,而不是仅仅感兴趣的人。
#
这不仅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本讲如何做科研的书,唯一的缺憾是插图太少,非本专业的人有些内容消化不好
#
关于鲸鱼的科普,第一章描写在充满浮冰的海上寻找座头鲸的场景也太梦幻了。
#
这是一本典型的具有优美文笔的科学家写的科学文集。挺有萨根的风格,把知识讲得很透,文字又富有诗意(此书翻译很好),很有跨越历史的穿越感,只不过萨根穿越是宇宙尺度,作者穿越是化石尺度。
此书买后好几天没读,因为以我有限的英语能力看出英文书名与中文书名差别挺大,但看后觉得改得挺好。全书确实是以古生物学家如何在鲸鱼化石和新鲜鲸鱼尸体中窥得演化奥妙为主干,所以叫鲸之骨真的很合适。
我一直对鲸豚类很感兴趣。在马尔代夫专门乘船出海观海豚,亲眼目睹上百只太平洋飞旋海豚、瓶鼻海豚在船头和船侧飞速游动、跃出海面,那种激动和兴奋真让人终身难忘。疫情前也很期待能去阿库拉等观景胜地,但现在不知何时能如愿了。鲸给人的悸动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作者所说,他们巨大(大都,是不是有些巨物崇拜)、神秘、安静又温和(对磷虾和鱼群则未必),天生就吸引人的好奇心。作者和古生物学家则带着好奇深入全球的化石森林,在荒漠中寻找这些海洋巨兽的痕迹,而绝大多数时候化石并不像书中写到的“鲸之陵”那样相对完整出土,而常常是非常零碎地散布在很大的空间中,作者需要调动“脑内图书馆”将这些大大小小的“碎石”拼成一个下颌、肋骨以至于一头巨兽,这种本领真让人叹服。缘木求鱼可笑,缘石求鲸却是高深本事。
书中新奇有趣的内容很多。比如须鲸的摄食,以前只看到纪录片中大翅鲸张开巨口“大吃一惊”,书中详细写了须鲸喉部褶皱形成喉囊,在冲刺捕食(十几吨的巨兽冲刺),喉囊迅速打开撑得极大“像降落伞”在水中形成巨大阻力(作者团队专门请降落伞专家协助研究),作者在捕鲸船上解释了其中的解剖学奥秘。说到捕鲸船,作者还带领团队到冰岛的“鲸之峡湾”,跟商业捕鲸公司混在一起,在捕鲸工人取走鲸肉后冲上去解剖、观察新鲜鲸的构造,获取真正的第一手资料。想象中科学家与商业捕鲸似乎应是水火不容的,但想来研究鲸类的科学家不可能在自家后院搭起解剖台,所以很自然地要到充满巨大血肉块、搭建在“焚尸炉”上的捕鲸平台上一展身手。想起我在挪威时还在海鲜市场吃过合法出售的鲸肉,颜色暗红而口感居然与牛肉有几分相似,真真不能称为好吃。
人永远无法理解动物的行为和文化(广义上讲,许多鲸有“方言”,有社群,有学习模仿,说他们有文化并不为过),毕竟我们尚且不能理解同类。“来自水下1千多米深的抹香鲸发出的咔哒声可能在传达关于午餐地点或宇宙意义的想法,我们无法分辨或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因为我们无从知晓它们的语言背景,因此这样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失去了意义”,但正因如此,解读“鲸之骨”才更有意义。
#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航天局成功发射旅行者号探测仪,它们承载着人类对浩瀚宇宙和外星生命的无限好奇,向太空深处飞去。
每一艘探测仪器上都运载着一枚镀金的铜版唱片,它们是我们的信使:携带着我们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信息、我们的科学知识架构、一小部分影像和音乐,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问候声样本。除此之外,它们还携带了鲸歌。
人类能够捕捉到鲸歌的变化、细节和复杂性,但却无从知晓鲸歌的真正含义。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将鲸歌送入了星际空间,因为吟唱这些歌曲的生物是最为高级的生物,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敬畏与喜爱之情。因为鲸类的存在如此扣人心弦,以至于我们认为它们会引起外星生命的兴趣——或许,外星生命能够理解这些超凡脱俗、虚无缥缈的鲸歌。
数千年来,因为鲸类庞大的生命尺度与体形令人类对它们产生了无休止的迷恋,我们追踪它们、猎捕它们,将它们刻入神话与图腾中,用它们的骨头建造了中世纪城堡的拱门。但直到现在,鲸仍然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
它们生命中99%的时间都位于水下,远离不断接触它们的人类;它们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有些鲸类的寿命是我们人类的两倍长;它们的迁徙可跨越一整座大洋;一些鲸类用它们嘴巴内侧上方的“筛子”捕食,另一些鲸类则演化出了用声音在深渊中导航的技能。
今天,在有限的认识之中,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神秘的生物吧。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