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
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演讲,是怎么引发一场蝴蝶效应的

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演讲,是怎么引发一场蝴蝶效应的

作者: 小火咕嘟 | 来源:发表于2017-05-24 12:27 被阅读84次
Paste_Image.png

字数:1571 写作时间:1小时10分钟 阅读需要5分钟

中国留学生杨女士在美国马里兰州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的一次演讲,迅速在中国媒体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如果这也算蝴蝶效应的一个例子,那么她在美国扇动一下翅膀,确实兼具了足够的机缘和能量,引发了地球另一边网上人群们的情绪爆发。

平心而论,她说的也未尝不是事实。经过这些年现实的教育,我们国家人民可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对空气中固体颗粒知识最为丰富的人群了。不仅熟练掌握各种固体颗粒的来源、成因、成分,还对以PM为单位的颗粒分类了熟于心,甚而进一步掌握了空气质量波动相关的朴素原理。我们创造出了好多专有名词,比如奥运蓝、APAC蓝、阅兵蓝、一带一路蓝等等,也明白会后灰是一个正常现象,犹如月有盈亏一般的自然规律。

有人觉得她指责中国天气是一个爱国问题,但爱国行为难道还是要分在不同地点按照不同的规则实行吗?就好像在中国大街上让小孩撒尿没问题,但是在外国街头撒尿就有损国人素质一样,这种划分方法太过双标。

我们既然可以在国内对天气问题表达不满,那她换了一个地方来说,也似乎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呀。

所以引发我们情绪的必然不是天气问题;甚至不是她身为空气还算不错的昆明人,却依然像讲笑话般的宣讲必须戴口罩的问题;更不是她带五个口罩这样的描述问题。如果非要深究,也要承认她这样的话确实有所夸张,不过这种夸张也是美国演讲的一个常见风格,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离引发大规模情绪还差得远。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每天呼吸的空气,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印象太过深刻了。网上关于雾霾的段子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为啥一个中国小姑娘在遥远国度的一次演讲,就会让我们的情绪大爆发呢?

我想问题关键,是应该明白她想用这些话,列举这些事实,来为了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她是在毕业典礼进行这个演讲的,远算不上一个严肃的学术场合,显然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解决困扰中国多年的空气污染问题了。

既然不是解决问题,那么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能想到的就是一个词:献媚。

光是提到这样一个词,可能就可以触发我们很多情绪了。在咱们这样一个层级比较森严的社会中,这样的事情不要太多。谁的身边不会有某个同事,别的能力都不强,唯一擅长的就是对领导无底线的取悦呢?而且他们常常过的还不错。更让人生气的是,每当自己也试图用出这项技能的时候,总是运用的不大擅长和灵活,反而以尴尬收场。

所以我们往往以复杂的心态来面对这个行为。并常常伴有鄙视的情绪。本次事件的不同之处是,平日自产自销也就罢了,如今竟然还出口到国外去了,丢人丢到爪哇岛。恼羞成怒之下,我们的愤怒情绪当然会被火上浇油般的点燃了。

所以说,我们之所以讨厌某些事,大都是因为这件事触发了我们的某种负面情节。杨女士的事情演就触发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情绪。就好像前面说的,有人认为她不爱国,但其实问题不在这里。人们讨厌的是她的这种对原来生活环境的贬低,和对新生活环境的献媚。

像杨女士这么聪明的人,演讲必然经过精心设计,不会漫无目的的无的放矢。她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自然是为了迎合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个刻板印象。当然现场效果似乎还不错,毕竟刻板印象是人类共同的一个特征,人们也乐于把自己划分在某个群体之中,中国还有一批地域黑呢,更不要说美国这个离着十万八千里的地方了。

这位姑娘是在哪里说这样的话,可能并没有什么不同。假使她是在中国扎根发展的话,依然可以熟练切换成另外一种话术,而且同样会套上一层献媚的壳。比如可以选择政府工作报告体、新闻联播头条体或者人民日报社论体等等。以她对受众的定位和分析,话术的能力,一样说的溜溜的,喷两个小时不打拌。这时想从爱国上面找场子的人估计就没辙了。但我们同样可能不喜欢她,因为这种献媚的态度并没有变。

另外,显然她在这样做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可以说严重低估了国内的情绪反弹。当她在国内互联网上迅速成为一个名人,并被有些网友开始人肉的时候,估计很难理解自己这只小小的蝴蝶怎么会能有这么大的力量。

事情发酵到这种地步,就已经不是这只小小蝴蝶所愿意的了。可能她的初衷只是用了一点小聪明,在台面上说点漂亮话,台下哈哈一笑,台上其乐融融,顺利完成演讲而已。

所以说到底是年轻人,不懂什么时候不能乱说话。一句老梗送给她:你还是对真正的力量一无所知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演讲,是怎么引发一场蝴蝶效应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on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