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起初是读《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充满童趣与人情味的故事。偶尔从老师口中听说鲁迅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作家,他是把笔当作武器的。而他具体如何了不起,如何伟大,我那时是不知道的。年纪渐长,我开始读他的很多更为深刻、关乎民族的作品,我这才慢慢理解当初老师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鲁迅先生本想学习医术救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的疾苦,但在日本求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先生那时正当年少之时,中国还未能拜托封建思想的束缚,还认为读书应试是正路。至于学习洋务的先进分子,则被认为是走投无路而将灵魂卖给洋人的,处处受排斥。鲁迅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这样的现实。如《祝福》里的祥林嫂因为丈夫和幼子去世而被鄙视和排挤;孔乙己追求功名无果而穷困潦倒、沦为笑柄;《二十四孝图》里那些愚昧不堪甚至有失人伦的故事依然被人们吹捧和传颂着。
这样的社会现实不改变,做再多的技术改进和政治改良都是徒劳的。那时的民众已经缺乏精神支撑和科学文化,需要的正是先进思想的灌输。虽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但那些思想并未能从根本上铲除根植在民众头脑中和心中的封建残余。鲁迅先生的作品《药》和《阿Q正传》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貌似进入了民主社会,可使为什么华老栓依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医治自己儿子的病呢?为什么民众们头脑中没有“英雄”的概念而把砍头当笑话看呢?为什么阿Q生活的地方依然满是官僚和地主的压迫和毫无人情味的嘲讽呢?
鲁迅先生用这些生动的、直刺人心的故事描绘了旧中国昏暗的状况,他和先进的知识分子一起创办杂志、传播新思想。他们很清楚,只有给民众灌输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引领中国的进步。革命也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会起到推翻旧制度、旧思想、创造新未来的效果。鲁迅先生早在民国初期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带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深入民众的思想,适应了中国的现状,可以将工人、农民动员起来,让他们投身到革命中去。这股思潮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青年人。在校学生是最先接受新思想的群体,他们关心着国事,为国家的盛衰兴亡忧虑着。所以,他们才会在《巴黎和约》签订之日义愤填膺,为争取国家主权不为权势、上街游行。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借自己的作品推广白话文、传播科学民主思想,对青年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的力量不容小觑,他们是社会上最具活力的部分,像黑夜里的一束束小火苗,聚集起来的力量可以照亮整个星空。而点燃这些火苗的,就是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的笔和文章为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画出了最亮的一束火花。着火花惊醒了年轻的学子,也慢慢惊醒了无数沉睡的中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