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简书平台推荐的几篇文章,看到作者们在写作中一些想法,其中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不过共性的是,大家都在坚持。
我也反思了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写下来的理由是什么,动力是什么。
细数从小学老师布置写日记开始,到求学过程中的所有作文、文学社作业以及工作后的公文写作、散文创作等等,我和码文字的缘分就没有断过,思来思去,仅是对文学的热爱。
有一些人喜欢我的文风,有一些不喜欢,这很正常。无论别人喜不喜欢,都改变不了我喜欢写作的这一事实,它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时,也喜欢把一些拙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分享,传递一些认为美好的东西。至于阅读量高不高、点不点赞都无所谓,毕竟那些都不是我写作的初心。
在写作的这些年内,认识了一些思想相通的朋友们,也被很多陌生人所认识,收到了他们的鼓励。这些被我视为写作带来的“额外福利”。
那么,为什么要坚持写作?对我而言,里里外外有三个原因,归根到底是——文字是最长情的陪伴。
原因之一:家乡很美,我想用文字为她留痕
我所生活的阿拉善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一个盟,有着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古突厥、柔然、鲜卑、匈奴、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狩猎放牧,繁衍生息,留下足迹,历史标签为“塞北”。
清朝自乾隆年以来,在200年间先后有12位王室宗亲的12位格格嫁到了阿拉善,她们带来了丰富的嫁妆,其中少不了京城先进的文化,使本就水草丰美、风光旖旎的阿拉善再经京城文化的打造融合后,得到了“塞外小北京”的美誉,这个美誉一度成为阿拉善人的骄傲。
全国三大沙漠均在阿拉善盟境内,阿拉善人对沙漠爱恨交织,产生了别样的情绪,沙漠也间接地打造了阿拉善人坚忍不拔的品格,果然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为沙漠,加之地缘关系,人们又称之为“漠北”。
塞北也好,漠北也罢,均因地广袤、多风沙、人稀少、较闭塞,曾一度被称为“不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方”。
当有一天,好多“宜居之地”的蓝天开始稀缺时,阿拉善又被称作“宜居之地”,吸引了八方游客。
我的祖辈们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宜居”不“宜居”对他们来讲是个陌生而又新鲜的词汇。对他们来说,这个地方只要没有天灾人祸,能够牧羊、耕耘,通过劳作养活妻儿老小便是“宜居”的,在这样朴素的理念下,一辈一辈,过着平凡而普通的日子。
春夏秋冬于阿拉善虽皆有不同,但相同的是,这里四季蓝天,通澈明亮,一如这里的民风。
当然,一年当中,有那么些时日会起风、会扬沙、会下雨、会飘雪,我只当它是天公的情绪,四季的换场,并未降低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这几年,随着外界越来越高的关注,一些本土历史、民俗专家和学者们几经商榷后,给这里又打上了“苍天圣地”的旅游名片,而我觉得它早便是这样,只不过,作为土生土长的居民,需要对这片土地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有一个再认识。
基于个人兴趣和一种莫明的责任,我喜欢用文字来记录对家乡阿拉善的认识,无论是它的过去还是现在,是它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粒以及它在不同时期的一个瞬间、一个微妙的表情。
(未完待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4250375/06b8aae2c17c190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