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
51-学习佛法的资质

51-学习佛法的资质

作者: 晋陵路边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22:37 被阅读1次

1 学佛要乘早

此二老夫妇,于年少时盛壮之身,勤求财物者,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一富长者。若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精勤修习者,亦可得阿罗汉第一上果。于第二分盛壮之身,勤求财物,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二富者。若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者,亦可得阿那含果证。若于第三分中年之身,勤求财物,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者,亦可得斯陀含果证。若于第四分老年之身,勤求财物,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四富者。若剃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者,亦可得为须陀洹果证。彼于今日,年耆根熟,无有钱财,无有方便,无所堪能,不复堪能苦觅钱财,亦不能得胜过人法。

(一一六二)

佛陀与阿难出门乞食,遇见一对年老的夫妻,背陀如钩,蹲于火边,佛陀对阿难说:他们两人如果年青时努追求世间财富,他们能够成为极富有的人,如果他们一心向道,也能证得四沙门果,但现在他们老了,既不能求得世间财富,也不可能证得沙门果了。

佛法不是只有年老的人,不是那些即将面临死亡的人才需要学习佛法,佛法不是老人法,学习佛法越早越好,一个人年纪越小越容易获得佛法的利益。本经记述此事,激励众生要在年青体壮时就应努力精进,以免老来徒自伤悲。

2 男女平等

佛告诸比丘:“彼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善生优婆塞、善生优婆夷,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生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八五二)

比丘,男性出家者;比丘尼,女性出家者。

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命终之后,弟子询问佛陀他们命终之后投生何处。佛陀说:他们都证得了阿罗汉。

在杂阿含经中,有很多类似的经文,这些经文认为:在佛法面前,男女是平等的,女性能与男性一样证得佛法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果,佛陀成就的是阿罗汉果位,这意味着女性能和男性一样成佛,成佛不是男性的专利。在佛教中,有些宗派对女性有歧视,认为女性是有漏之身,必须转为男身之后才能成就佛法。在杂阿含看来,这种男女有别的观点是没有依据的:

首先,佛法是佛陀为众生宣说的,对于众生,佛陀没有区分,是平等对待的,女性与男性能够同等的听闻佛法。

其次,佛法的目标是灭苦,佛法定义的苦是老、病、死,在老、病、死面前,男性与女性并无不同,男性与女性的苦是相同的,也是同等的。

第三,佛法的核心----缘起法对男性与女性没有进行区分,缘起法只分析了苦的产生与灭除的原理,这个原理是普遍适用的,无论男性与女性都是同等适用的,没有专用于男性或女性的理论。有些宗派从女性生理的角度认为女性不能成佛,但这种观点不能获得缘起法的支持,缘起法对性没有任何表述。

第四,修习佛法的方法----八正道对于男性与女性是一样的,即使那些声称女性不能成佛的宗派也没有只能适合男性或女性的修法,任何修行方法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同样的修法只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女性同样能达到男性所能达到的高度。

第五,杂阿含经中记载了很多比丘尼成就四果的案例,本经是其中的一个。

第六,在生活中,女性出家人可能比男性出家人有更多的限制,这只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限制是从保护女性出家人的角度设置的,并不是从佛法的角度设置的,在男女不平等的古印度,社会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规定女性出家人更多地依附男性出家人有利于保护女性。

杂阿含经佛法倡导了男女平等,并从理论、修法、实践来证明这一点,每一位愿意修习这个法的男女众生,都不必因为自身的性别而自豪或自卑,努力依法修习,灭除众苦。

3 出家

尔时央瞿利摩罗出家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增修梵行,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一○七七)

杂阿含经提倡出家修习佛法,学佛是否必须要出家?显然这不是必须的。杂阿含经中记载了很多在家人学习佛法的故事,其中很多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出家修行佛法有很多好处,有利于修行的进步,在家人俗务繁多,难免会影响修行的进展。提倡出家,这是从解脱的角度而言的,杂阿含经认为解脱于生死病死是人生唯一的意义,为了这个目标要放下一切,全身心地致力于解脱。

出家是人生很重大的抉择,无论最终选择在家还是出家学佛都应铭记:学习佛法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生死轮回之苦,而不是其它任何目标。如果一个人最终决定出家,建议其在出家前可以考虑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详细了解佛教相关的历史;二,对其它宗教也有相当的了解;三,学点社会与自然科学;四,对佛法理论有相当的了解,有一定的修行;五,有正确的心态,出家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名望,不是为了利益,不是为了寻找避难所。六,已经完成在世间的主要责任,出家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虽然在杂阿含经中,有不顾家庭责任出家的事例,在传说中,佛陀也没有负起照顾自己刚出生儿子的责任,但这类事实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借口。

4 十六个条件

若彼比丘谄曲、幻伪、欺诳、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失念、不定、恶慧、慢缓、违于远离、不敬戒律、不顾沙门行、不求涅槃、为命出家,如是比丘不应教授,与共言语。所以者何?此等比丘破梵行故。

若彼比丘不谄曲、不幻伪、不欺诳、信心、惭、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缓、心存远离、深敬戒律、顾沙门行、志崇涅槃、为法出家,如是比丘应当教授。所以者何?如是比丘能修梵行,能自建立故。

(四九七)

什么样的人可以学习佛法?或者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学好佛法?佛陀提出了十六个条件,并且认为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才可以学习佛法,因为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才能够修习梵行,能够依靠自己建立善法。

一、不谄曲。谄,谓巴结讨好;曲,谓,歪曲事实。谄曲,谓故意歪曲事实讨好他人,以获得利益。

二、不幻伪。幻、伪,都是不真实义。幻伪,指那些不能或不愿以真实状态面对他人或自己。

三、不欺诳。诳,谓欺骗。欺诳,指那些故意欺骗他人的人。

四、信心。指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相信佛法僧三宝,相信自己能修好佛法。

五、惭。惭,谓羞耻。对自身已做或将做的不善事产生羞耻之心。

六、愧。愧,谓愧对。做了辜负他人希望的事。

七、精勤。指那些勤奋,愿意努力学习的人。

八、正念。学习的目标是正确的。

九、正定。此处的正定指能够精力集中精力修习佛法。

十、智慧。懂得怎么样正确的思维及考虑问题的方法。

十一、不慢缓。一旦听闻有大师,就立即亲近,一旦听闻正法就愿意积极修习,一旦发现自身的问题就愿意立即改正。

十二、心存远离。愿意独处,享受独处,不四处聚伴、交游。

十三、深敬戒律。知晓佛陀制戒的深刻内涵,对戒律的敬重,严格遵守戒律的规定。

十四、顾沙门行。珍惜自身的出家人身份,正如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不做有害于出家人身份的事。

十五、志崇涅槃。学习佛法的目标很明确,是为了苦的彻底灭除而学习佛法。

十六、为法出家。为了学习佛法愿意出家。

佛陀分析了那些进展顺利的学佛者有十六个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是“自建立”的学佛者所共有的,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有成就佛法的潜能,但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这个潜能发挥出来,每个人最终的成就很不相同,产生这种差异不是佛法本身的原因,是学佛者自己“自建立”程度的不同,佛法是适用于任何一个人的,佛法的修行本质上是依靠自己独立完成,“自建立”是自我建立,是能够依靠自己修习佛法。

一、学佛者的理念。为什么走上学习佛法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绝大多数人在学习佛法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观念,这些观念中有些能够促进修行的进展,有些与佛法没有关系,有些甚至是学佛的障碍。学佛之前的个人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了今后修习佛法的高度与方向,讨论学佛之前的个人理念是必要的,人的很多基本理念是稳固的,不会因为学习了佛法而改变,无疑,学习佛法可以改变很多理念,但佛法不是为了改变人的理念而设置的,拥有不同理念的人都能从佛法中获得利益,我们可以观察到拥有不同信仰、不同哲学取向的人,在不改变信仰的情况下,只要他们愿意学习佛法都能获得利益。

对学习佛法最有关联的是学佛者有关佛法目标的理念,佛法的目标仅仅是为了灭除身心之苦,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把自己对佛法的理念建立在这个观点之上是有益的,紧扣这个主题可以帮助学佛者较快地建立起佛法的正见,更早地进入去佛法的修习中。有些人认为必须信三世轮回才能学习佛法,这是不对的,杂阿含经没有任何一处经文支持这种看法,是否相信有三世轮回与学习佛法没有关系,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也许会建立三世轮回的观念,但佛法的最终成就并不是以是否相信有三世轮回为判断标准的,也就是说,即使最终成就了佛法也可能不相信有三世轮回。有些人认为学习佛法可以改变命运,很多人为了改变命运去学习佛法,学习佛法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历史上很多高德大僧他们的命运并不都是美好的,佛法不是为改变命运而设置的,也可以说,学习佛法不能抱有改变命运的念头,如果怀着改变命运的目标去学习佛法会阻碍对佛法的学习。中国古圣贤说知天乐命,学习佛法可以达到知天,如果真有命运,那么无条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有利于佛法的学习,我们也能看到在接受命运安排的过程中命运也会得到改善。有些人希望能过学习佛法获得世间财富、社会地位等,他们也相信佛法能帮助他们达到这些目标,但佛法并不是为这些目标设置的,佛法不能帮助学佛者获得财富、地位等。有些人是因为疾病学习佛法,但杂阿含记载了很多出家人是因为疾病去世的,佛法不能保证学习者不得病,生了病最好的办法是立即寻找正规的医疗。

把学佛的目标紧紧界定在灭苦这个目标上,抱有这个目标之外的其它任何想法都是不对的,我们能够看到那些目标明确的学佛者会更快地进展,在生活中,有些人喜欢用改变命运、改变人生等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弘扬佛法,这样的弘法方法我们是反对的,因为这样的方法会给他人误导,影响佛法正见的形成,在杂阿含中,佛陀和他的弟子们从来都没有用这样的方法弘扬佛法。

二、接纳自己,做一个真实的人。佛法的修行方法是直面自己的心灵,真实的人更容易直面自己的心灵。很多人生活在欺骗与自我欺骗中,他们难以面对现实的自己和处境,他们需要用欺骗来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让自己得到心安。这种心态是学佛的大忌。接纳自己,意味着要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有些人认为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感受是可耻的,因此极力想掩饰这些想法与感受,这样的做法是不必要的,人非圣贤,正是因为瑕满人身,才需要学习佛法,放下内心的负担,接纳自己,真实的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糕,现实也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接纳自己的现状,让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学习佛法。

三、学佛者的人生观。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各自的看法,在杂阿含中,佛陀不关心这些不同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生唯一的价值和意义是学习佛法、截断轮回之苦,他认为人生价值和意义只有在学习佛法弘扬佛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佛陀持有这样的人生观,他也是这么做的,在传说中,佛陀抛妻别子,放弃了世间的荣华富贵,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了解脱中,在弘法的过程中,佛陀也不断地强调和鼓励要出家学习佛法。毫无疑问,放下一切,出家学习佛法是最能促成修行的道路。

当选择了学习佛法,就必须考虑佛法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这个问题考虑得越清晰,就越能摆正佛法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的人生观影响着佛法在学佛者生活中的地位,佛陀的那种人生观,让佛法主导了他的生活,佛陀的生活除了佛法之外没有其它。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负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是很重要的,持有这种人生观的人,他们选择了在家学习佛法,他们认为解脱于苦不是人生的一切,人生还需要做其它很多的事,在他们的生活中,佛法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5 达到条件的重要性

若比丘来,为我声闻,不谄不伪,质直心生,我则教诫教授,为其说法。晨朝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日中时得胜进处。若日暮时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晨朝时得胜进处。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实则知实,不实知不实,上则知上,无上则知无上;当知、当见、当得、当觉者,皆悉了知,斯有是处。

(七○三)

声,声音;闻,听到。声闻,由听闻佛法成就的学佛者。

佛陀宣示说:如果某人愿意成为我的声闻弟子,不谄不伪,心地正直,那么我就教导他,为他宣说佛法。如果我早晨为他宣说了佛法,那么他中午就能得到佛法利益;如果傍晚为他宣说了佛法,那么到第二天早上他就能到得佛法利益。当我这样教导他时,他就生起了正直心,如实了知。当我这样教导,当他这样学习,那么他应当知道的,应当见到的,应当证得的,应当觉悟的,才会全部了知,这样的学习才是对的。

学佛进展的快慢可以作为判断学习是否正确的方法之一。正如经中所说,早晨听闻佛法,中午就能获得利益。那些适合学习佛法的人,获得佛法利益所需要的时间是很短的。学佛者修习佛法遇到困难,难以进步时,可以试着审查是否符合学佛的十六项条件,符合这些条件的程度越高,进展就越顺利。

4 五浊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

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倚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沉没。

“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于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

(九○六)

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等统称为五浊。

相关文章

  • 51-学习佛法的资质

    1学佛要乘早 此二老夫妇,于年少时盛壮之身,勤求财物者,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一富长者。若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

  • 学习佛法心得 • 为什么学习佛法?

    “你谁呀?哪旮瘩?噶哈?”如果在东北听到这样的对话,估计快打起来了。但是,把主语换成“我”,这就是哲学终极三问。 ...

  • 学习佛法的你,知道自己是多么希有难得吗?

    学习佛法的你,知道自己是多么希有难得吗? 皆仁法师 有人以为,学习佛法是很容易的事情。其实不然,能够学习佛法,对佛...

  • 认识佛法、了解佛法、学习佛法、受益无边!

    人本应该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有贫、有富、有贵、有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别事相呢?这就是佛法当中所宣说的因缘果报。 每...

  • 平常心学佛

    学习佛法最好的心态是平常心去学习,学佛者最好能常常问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为了什么来学习佛法的,佛法能达成自己的...

  • 我们的福报

    与佛陀同世,众生的福报!佛法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际的证量展现,和凡夫学习佛法,依然会是凡夫。和圣人学习佛法,你就...

  • #30天专注橙长计划#day23-数字编码

    今天学习的是51-100个数字编码 51-狐狸 52-孤儿 53–火山 54–武士 55-火车 56-蜗牛 57-...

  • 学习佛法感悟!

    今天早上看到佛母寺功德处发来消息,佛成寺信息中心急需设备,望大众支持!佛成寺楞严道场是楞严坛城建设的选址所在,圣空...

  • 学习佛法笔记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纵使经百劫,果报终不失 种子造现行 忧 喜 苦 乐 寻 伺 觉 观 出息 入息 八触 :动...

  • 佛法探讨:学习佛法有窍门吗?

    妙用堂佛事用品的H boy小编给大家带来佛学文章,发扬中国的佛学古典智慧。 1、佛法探讨 学佛要学法,学法要有技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1-学习佛法的资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wf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