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魏老师“老师和家长都应警惕的‘形式训练说’”。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提高记忆术”“30天会背5000个单词”之类的学习组织形式,魏老师追溯事物的本质,提出了“老师和家长都应警惕的‘形式训练说’”。很显然形式训练说不只是指这么些。
那么什么是形式训练说?
百度解释:
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就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能力)。
根据这种理论,在学校教育中,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的重要。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官能的材料。但在20世纪初以后,形式训练说不断遭到来自心理学实验结果的驳斥。詹姆斯用记忆实验证明,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通过实验发现,训练可以迁移到类似的学习活动中,不相似的学习活动之间却无迁移现象。因此,形式训练说的假设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和现实依据,其对迁移的解释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的。
在现在的课堂里我也常常感受到形式训练说的痕迹,比如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背诵,完全靠记住某个单词里字母的不同顺序的组合,有些习题的设置,往往因为学生经常练习类似的题,所以可以直接了当的靠感觉选出答案。然而这不是真正的学习。
因为记忆力的基础或本质是理解力,所以基于理解的学习,才更容易实现迁移,人在能力的迁移中得到成长。正如魏老师在文中提到的:有些人文科很好,理科也很好。他在文科方面的经验照样可以迁移到理科里。是两种迁移的发生,一是工具的迁移,即学习方法的迁移;二是高级阶段,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迁移。
小插曲,其实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也是基于理解的学习。百度“书读百遍”,是出自《三国志》的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反复阅读一本书,尽量做到精读,而在精读之后,再读了多遍之后便会领悟不通之处,强调的是勤勉!
所以,学习最好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但某些东西没有理解的的要求,比如我们要背会某几个人的电话号码(而身份证号的记忆可以建立在理解之上),这就需要记忆术。机械的记忆术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魏老师说:“你要牢固的记住某个东西,一定要将它结构化,在头那种建立起相应的模型”。这个想必大家都用过,因为我们往往有太多的不理解的情况下老师让背诵的情况,当然包括某些考试。
一个问题:孩子通过主持人培训班,究竟学到了什么?
先谈谈我家的孩子,六岁的时候报了口才班,学了三年,魏老师在文章中列举的好处现在都在他身上呈现,其一孩子爆发力比较强,有这方面的天赋,其二,事实证明,在学校拥有了更多的主持机会。
魏老师看到的是主持人对外在形式的训练,比如怎么走台说话,而真正要训练的是内在的秩序,即自如应对的能力。这也就回答了魏老师最后提出的问题:读写能力与外在能力的区别,一个是内在的秩序,一个是外在的形式。
此时脑子里自然的浮现出一个场面:邻居家的孩子每次看到有人来到他们家门口,就从屋里搬出凳子,而且每次都会被夸奖,孩子妈妈的脸上同时洋溢出了骄傲。每次我也会夸奖他,但作为一名教育者,又感觉有点不对的味道。这应该是内在的秩序,但我好像也看到的是外在的形式。
理解而学习是个很大的话题,今天通过梳理,我只是知道了而已。对于自己的学习,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有了更清晰的理论依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