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齐鲁工业大学
于明梓:蒙山沂水情依旧 昨夜弦琴奏新声

于明梓:蒙山沂水情依旧 昨夜弦琴奏新声

作者: 嘉会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0:59 被阅读3次

    文章作者:于明梓        来源: 嘉会读书 

    蒙山沂水情依旧 昨夜弦琴奏新声

    ——蒙阴挂职抒怀

    1991年9月18日刊于《山东轻院报》

    时尚归时尚,流行归流行,我们没有闲情逸致去琢磨去玩味,却一个个背起了行囊,走进了茫茫沂蒙山。

    忠魂缕缕的蒙山沂水,多少次梦中游历,多少次寄情遥望,当终于一脚踏进这一方圣土之时,竟只有面面相觑地冒出一句:真的到了吗?

    不管感觉是否真实,我们的的确确站在了孟良崮山脚下。孟良崮,被誉为“英雄的孟良崮”对未曾经历过当年战争时期的年轻一代来说,也许已经像长城被中华儿女图腾化为中华民族之魂一样地被赞誉者图腾化为沂蒙山英雄的象征,图腾化为沂蒙山人英雄的脊梁。正是这座英雄的山峰,树起了怎样一块丰碑,塑造了多少不朽英魂,又支撑过几代人的奋斗精神啊。正是这座英雄的山峰,引得无数后人为之歌咏赞叹,又促使过无数后人为之奉献所有而至死不悔。

    有过光荣又光荣的历史和辉煌又辉煌的过去的悠悠沂水巍巍蒙山如今又是何等摸样呢?

    场景咏叹调

    悠扬的《沂蒙山小调》是我最喜爱的一首民歌。当我在绿树环抱、林荫密布的山径上,再次轻声唱起这支小调时,却情不自禁地感叹:眼见为实啊!我禁不住为这青山绿水所折服了。

    沂蒙山是再朴实不过的了。

    也许她没有黄山的妩媚秀丽,没有庐山的精巧典雅,也没有泰山的奇峰险关,但她却一身素妆,明媚中透着率真,羞怯中藏着刚毅。这是沂蒙山的高雅气质。

    人们习惯上把山水相依作为一大美景。在沂蒙山,则可谓山水相伴,难舍难分。有山必有水,有水亦有山,所到之处不问海拔地界,只见汩汩的泉水自山间流出,又向山下流去。如果说人的的祖先是鱼不是猿,则可与我们一见到水便欢呼雀跃相遥映。有时,不经意地抬眼远望,会突然被明晃晃的东西闪了眼,待到定神一看,却原来是一座小水库在不远处悠然地晒着太阳。我当时便狠下决心一定要学游泳,等明年来会一会这蒙山上的天然游泳池。

    当然,没有冒傻气地扑进去过过瘾,现在想来竟有点遗憾。不过,在田埂边,在山腰间的漫步却也收获不小。

    刚刚下过雨,是一个镀金的早晨,打着一把又防淋又防晒的伞,款款走上绿遍芳郊,吸一口气只是丝丝的倍感清新。由于泥泞的缘故,我们几个人干脆光脚在草地上,似乎是在重温童年的顽皮时光,又似乎在体验“泥土从农民的脚趾缝里滋滋冒出来”的感觉,大家都孩子般地笑了。

    就像“幽兰生山谷,本自无人识”。我们自以为发现了奇珍异果,捧着从山坡上采来的鲜红的像小小草莓果的红豆豆,争相猜测它能否“进口”。我断定这种行为可以归入“学食品的走到哪里研究到哪里”之列。

    沂蒙山值得研究的地方太多了。

    昨夜琴声昨夜人

    孟良崮战役是孟良崮人的骄傲和永不磨灭的记忆。

    在垛庄镇师古庄,在潺潺的小河边,我们遇到了一群老人。他们正坐在那儿静静地听其中一位老人诵读小说。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宁静的气氛,老人们纷纷笑问客从何方来。当我们讲明身份之后,他们又毫不吝啬地向我们介绍情况,有他们自己,有这个村庄,是他们玩味了许久许久的故事……

    这个庄曾经在战争中做出了最大的奉献:全村有四十多位青年参加八路军、解放军,打日本、打国民党,还有五人参加了朝鲜战争,打美国鬼子,有的牺牲,有的受伤,从没有一个人参加过反动军队。一位曾经是武工队队长现离休的老人向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抗战支前的情形,他说他不怕死,也不想死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只强烈地意识到为了下一代能过得比他们好,死而无憾……

    一位老人神秘地说:老天爷都主张正义,偏着解放军,打孟良崮时它以狂风大作助阵,刮得国民党兵睁不开眼,一个个败下阵来……

    孟良崮之战给他们留下了太多太多值得回味值得骄傲甚至永世不忘的记忆。

    似乎已经很遥远了,因此我们天经地义地称之为“历史”;又似乎就在眼前,他们不正活生生地同我们谈天说地吗?原来历史只不过是昨天,是前天,而今天又只不过是历史的延续而已。

    他们创造过一页辉煌的历史篇章,如今他们依然在以不同的方式做着不同于以前的奉献,依然为保持“模范村”的称号而默默辛劳着。他们如数家珍般地讲解完历史,又童心未泯地绽开笑脸,夸耀村子里现在仍然事事都争先:交公粮年年超额,修公路出工积极,计划生育绝没拖过后腿……

    这一代人啊,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

    霁月难逢今日逢

    戴了多少年了,一顶“贫困”的帽子!战争年代的伟大贡献曾一度使这个革命老区的经济极端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富民政策深得人心,广大农民干劲十足,纷纷脱贫致富。他们念念不忘党的政策好,全国人民的帮助大,他们最最懂得珍惜。

    俗话说:靠山吃山。

    在去戴家沟的路上,印象最深的是果树漫山遍野望不到头,有的已经缀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那丰收的景象怎能不使人心动呢!听他们自己说,近几年在国家帮助下,这个四五十户的庄子种了两万多棵果树,大约三年内便可盈利,到时人均收入肯定有个三千五千的。

    如果“耳听是虚”,到农户家里的亲眼所见应该是实了。

    在垛庄镇附近的几个村子里,我们走访了许多农户。大多数家庭看上去已经中等水平,一般都有电视机、电风扇,新房在旁边废弃不用的草房衬托下显得格外敞亮。他们说电冰箱、洗衣机买了也没多大用场,看来置办一台两台奢侈品业已不是问题了。

    有幸的是我们能与农民们同桌就餐,看到的、听到的大致有了个统一的概念,那就是“地瓜干子是主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农民们仍时时想起那黄橙橙的玉米煎饼,正是由于这旧情难忘的缘故,在白面馒头中间点缀上一打煎饼,改改味儿,也不失为口福。

    沂蒙山的山美水美人也精神。尽管是在农村,见到的姑娘们有的穿着素雅,有的打扮俏丽,与过去印象中身穿补丁衣服脚蹬破布鞋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我不禁感叹:山区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了。

    图腾化的“沂蒙精神”

    一跨入沂蒙地界,醒目的大标语便会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发扬沂蒙精神。

    问一问这里的老人,沂蒙精神到底含义几何?曰:吃苦耐劳、坚强勇敢、老实本分、热情诚恳……

    够了,仅这些便足以雕刻出一个完人、一个伟人,更何况一个沂蒙山人?

    沂蒙山人很自豪——因为自己是沂蒙山人。他敢说,“沂蒙山人个顶个的英雄好汉”,你能否认吗?!

    是的,沂蒙山人能吃苦。祖祖辈辈都是从困苦中挣扎过来的,“吃苦耐劳”已作为一个遗传密码输进了DNA。

    是的,沂蒙山人很勇敢。不论是天灾人祸还是战争动乱,沂蒙山人没有惧怕过,没有退缩过,他们拥有沂蒙山一样的脊梁。

    是的,沂蒙山人很本分,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知道像热爱自身一样热爱土地,珍惜土地。

    是的,沂蒙山人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喝酒要用豪放的大腕,待客要吃冒着油花的好肉,似乎不把心掏出来便没尽到地主之谊。

    是的,沂蒙山人已经把自己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了所有人心上。

    然而今天,沂蒙山人又丰富了沂蒙精神。他们开始崇尚科学,崇尚开放,崇尚进取。沂蒙山的孩子们好学、肯干,因为他们懂得了改变家乡面貌的契机是知识;沂蒙山的文化人一天比一天更受尊重了,因为他们给山区繁荣带来了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益。

    如果说“沂蒙精神”在过去的战争年代仅是一面旗帜的话,那在建国后几十年直至今天,“沂蒙精神”已远不止那些英雄战役所遗留下来的神话了,它已幻化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脉承沂蒙山人的祖先,是沂蒙山人老一代和新一辈共同浇铸的一种精神,是极庞大极富内涵的精神体系。

    我们踏遍这青山绿水人家,寻找的不正是它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明梓:蒙山沂水情依旧 昨夜弦琴奏新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x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