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还是要从今年起:年初我决定自我认知一整年。用了各种方法来剖析自己的内心,情绪波动,以及行为模式。
有没有收获?那肯定是有的。
但是我做错了一点——太过于聚焦,把自我认知和认知世界分离开来。以至于我一度有点抑郁,怎么能这么低智,这么衰。
还好,不是局限于这个情况太久。第一个改变点:王丹在群里发得到开学典礼的活动,可以随同。我马上私下问她报名,达成了上海之行。
那次不仅见到王丹的成得二班同学,也见到我两个很亲的大学同学,完成了第一个十年之约。感知到自己在群体活动的自我压抑和被动。内心戏很多,不表达或者表达的拘谨,约等于什么也没有。另外,我的同学,刚去上海,上海很大很好,我很一般,但我对她们很重要。
这是主动打开的始,但从未结束,也是内外探寻结合的一个新起点。
一步一步把自己从原行业,原专业跳脱出来,去看其他商业,也在张望我自己可以打开的其他结界,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打开。
有时候视角改变了,即使自己身未动,也觉得意识上更加灵活了。经历,特别是人与人,与不同的人,与同行业,与不同行业,与长者,与年轻人甚至是小孩,都有碰出不同的灵感。不同的,差异化,简直有魔力。
我得到了很多视角的观点,虽然至今未能完全消化吸收。但是所见所感就像不会开口讲话的孩子,经过脑神经的刺激,在某个时候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被打通而灵光乍现。也像文化沁润,你不知道它为什么有价值,但是你极度尊重它的价值。
自己是不是渺小或者微薄,有没有缺陷,能不能胜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打开的脑门,会越来越灵活开放,且不会被关上。喜欢自己的程度越来越深,对身边人的宽容度也越来越高。
明白一句话,真正的见过世面,不是你用脚步丈量过多少地方,享受过多少人间美物。而是对善恶美丑远近高低的理解,觉得他们的存在都是合理,且对自己认可,内心笃定从容。
这种内心满足,再好不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