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读《中国通史》阶级篇说,广为卫青所陷害而死,他的第三个儿子敢,因为此事揍了卫青,卫青的侄子霍去病在打猎的时候把李敢射杀,李敢有一遗腹子李陵后来叛逃匈奴。
以前看电视觉着卫青,霍去病是了不起的人物,看了这一段着实有些不可信,就去翻看史记,发现司马迁《史记》中对卫青的评价十分微妙。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强调卫青的外戚身份,着重描写卫青低调怀柔的处世作风,对其战功的叙述却远不如李广的事迹详细。
在网上又看了很多的评价,有黄淳耀(明)评论:“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有王维“卫青不败由天幸”的诗词认为卫青没有真本事,而只是运气好才不打败仗。李白也曾有诗“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贬低卫青不配做大将军。
又有司马迁认为卫青是有意偏袒公孙敖而排挤李广去走东路(其实是卫青得了汉武帝的密诏,说李广犯霉运,不能委派先锋官那样的重任),导致李广迷路失期最后自杀,后世许多人怪罪卫青是害死李广的凶手
………
总之各说各有理,到底是难辨真假,不过有几点疑惑不解的地方。
一、李家世世代代善骑射,其祖先更是在秦的时候就做到将军参与灭燕,再到李广时,匈奴又称他为飞将军,不敢和他正面刚,这样描述的话,李家的军事能力才干,怎么也比卫家强,毕竟卫家登场的时间是在汉武帝登基后,史记卫青一直都是在养马,因为卫子夫飞黄腾达。后来出兵打仗都是打赢了,难道真如人们所说的他们家的军事能力真的是天赋异禀吗?
二、李广迎击匈奴时都是以少胜多,打胜了没有奖励反而还要受罚,这就很奇怪了,前121年说张骞带了一万骑兵和李广带的四千骑兵出发,半路分开,这李广不怪武帝说他是倒霉蛋,竟然遇到匈奴左贤王,对方带领了四万骑兵将他包围,四千对抗四万奋力战到第二天,张骞率领的一万骑兵赶到,匈奴才解围而去,四千骑兵没几个了,想想这个仗打的很壮烈。
三、卫青对李广行为,在史记有描述,前123年,李广任后将军,跟随卫青在定襄出击匈奴,各将领多有杀敌俘虏达到标准因功封候,而李广部队却没有任何功劳,前119年李广又跟随卫青出击匈奴,卫青命李广和右军从东路出击,而东路迂回绕远,卫青自己和公孙敖对战单于,李广气的没告辞就出发,又因为没有向导,半道迷路,而卫青无战果,归咎于李广迷路,派长史迫令李广的人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自觉受辱,在帐中拔剑自刎。
通史言,汉武帝用兵不得法,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椒房之亲,纪律既不严明,对于军用物质又不爱惜,以至士兵死伤很多,物质又极其浪费。史记又言,卫青和霍去病打了一仗,汉朝的马死了十多万匹,霍去病军中一人配三匹马,虽然没有描述带了多少人马,看后来的李广利征大宛时,就带了六万人,马三万匹,回来时只有一万人,马一千多匹。想想他们卫家带的人马也不少。
卫家能打赢匈奴有一半真的是靠汉朝的实力,有一半我觉得是靠了点运气的,后来的李广利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汉朝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国力富厚,武帝任用桑弘羊在民间搜刮了许多钱来,大部分用于战争,李广是一个人打十个匈奴,卫青和霍去病怕是十个人打一个匈奴,在说匈奴是游牧民族也没多少家底,想不赢都难。
为将帅不能死在沙场,着实是一件憾事,李广自刎,李敢被杀,李陵被逼叛逃,满门被诛九族,终是没有在回汉朝,实乃是一见悲惨之事。而今后人又多称赞卫氏,李氏就此沉寂,幸得修史之人零星记载,还有一两人知道。
后来霍去病年纪轻轻就亡,卫家因巫蛊案,也被灭了九族,不知是不是一报还一报,在同时期有一个人,很神秘莫测,他叫金日mi,匈奴人还是个王子,既然进宫给汉武帝养马,最后武帝死还托孤给他,这人寿终正寝,家族绵延不绝。仔细瞎琢磨下,这人怕不是在背后操纵这一切,这都死了最受益是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