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问20岁的孩子抽烟怎么去跟孩子聊?
我把之前院长连线涉及到的抽烟问题的两个录音发给了她。她很快听完并做了总结,关于高三孩子抽烟,院长指导三点,一是,关心孩子这个人为主,孩子不在家的时候要把孩子的房间整理的干干净净的,让孩子知道在家里是有自己的位置的。二是家长要去学校看看孩子,增强情感链接。(以关系为主)。三是借助家人的嘴来告诉孩子父母的不容易。(培养一个心疼你的孩子比培养一个听你话的孩子更重要。)
接下来,我们又聊了聊。
我想起来著名作家龙应台应对大儿子安德烈抽烟问题。
龙应台首先做了预备备挖了挖自己的内心。龙应台非常不喜欢儿子抽烟,担心给孩子带来致命的肺癌。“但是面对一个21岁的成人,他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要如何不准许呢?我除了让他尊重共处一室的人,请你不在室内抽烟。好,他就不在室内抽烟,其他,我还有什么管控能力?”
龙应台通过预备备,管理好情绪之后,(描述客观事实)“看着你点着烟,跷起腿,吐出一团青雾,”表达感受“我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一直说的是事,而不是否定人。(如果是我们看见自家孩子吊二郎当地在你面前吞云吐雾,除了想掐灭烟头,有没有一种想掐人的冲动?)
剑拔弩张的气息扑面而来,但一切都戛然而止。龙应台又自问:如果换做陌生人自己会这么做?“他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人。”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著名作家,教育界高手,也是要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的。但高手的操作不是去打骂,不是去堵。龙应台说:“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养坏的孩子再养回来,甚至有时候需要像养婴儿一样从头开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关于抽烟的问题,你自己对自己做个解释吧。”
龙应台这一波不破坏亲子关系的高效沟通,和院长指导的流程颇有雷同之处,真是值得学习。
一个爸爸回复龙应台这篇文章的操作,也让人眼前一亮。
这位带着两个儿子的爸爸有一次发现垃圾桶处有一盒烟,就带着4岁和5岁的儿子去试吸。一直搞得两儿子觉得恶心,他还“逼”着儿子们用力吸,要吸完一根,孩子们最终逃之夭夭。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位爸爸的两个儿子再没抽过烟……
这位爸爸的操作不能随便模仿,这需要强大的内心和科学的养育智慧做支撑。爸爸给了两个儿子关于抽烟痛苦的伴随情绪,以及恶心的身体记忆,最终提前预防了孩子们的抽烟问题。
如果是很久很久以前,这个抽烟问题到此结束,因为我知道了家长如何做。当年读《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着重点在学习龙应台怎么教育儿子。她是如何做的,说的好多话,我都做了标记和分析。我要学着如何去“弄”孩子,收拾孩子。却从来不关心龙应台儿子的心里是如何想的?
因为做了密密麻麻的标记,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龙应台关于儿子抽烟问题的应对模式,而安德烈关于抽烟的回应让我一顿好找,一篇长文,干干净净,连个线都没画过。人的学习并不是一下子就见效的,但多年的,持续不断地读书、学习,总会在不经意间就体现了出来。我不再像当年只关注家长怎么做,而去关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就是学习的进步。
安德烈在开篇说“我抽烟。我知道你很讨厌我抽烟,我也认为这是个很糟糕的习惯。大概十七岁那年开始的,但是究竟怎么开始的,我也弄不清楚一一因为朋友都抽所以抽?功课的压力太大?太无聊?或者就是为了反叛一一因为大人说它不好就偏要试。可能每个理由都多多少少有一点。反正结果就是,我上瘾了。”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一个青春期娃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角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学业压力、同伴的影响、认同、青春期的觉醒,这个阶段孩子寻求刺激的心理,一一暴露无遗……
这本书一直到结束都没再提安德烈戒没戒烟的问题,但这些都不重要了。
了解龙应台和安德烈亲子关系的背景后,就更加能明白龙应台的做法。
龙应台在安德烈14岁的时候带着小儿子飞飞赴台任职,安德烈一个人在德国生活了4年。安德烈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又长年不在身边,出现问题显而易见。
4年后,母子团聚,早已不再是从前。龙应台为了挽救亲子关系,开始以书信方式和儿子交流。
龙应台一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劲儿往哪儿使,所以很多事都是摆在台面上来谈,谈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次次的谈,最终母子关系被修复。
所以,关心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出了问题比关心一个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更重要。当孩子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修复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
成长日记:
高鑫老师说:劫-解-节。历劫,解了劫,就是孩子的节日。长见识了。
在白富美群做了一场有仪式感的微课,感谢娟儿总的安排,感谢小孟的支持。感谢静芳、耿翠、园园、杏芝、晓霞、叶雪白等等老师的组织,谢谢全体白富美们的配合、陪伴。
一家长说:“年前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考前不上学,找陈博士咨询了一次,孩子上学去了,这次开学孩子又不上学了。看了张老师你的文章才知道那次正常返校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