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用12年的时间陪伴了我们,这件事情不会再发生了”,蔡康永在《康熙来了》最后一期时这样说到,最近又一档伴随许多人从学生走到职场的节目停播了。
这周二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因公司节目调整,锵锵暂时停播,感谢大家多年厚爱,后会有期。简短的一行字,宣告了一个 19 年访谈节目的终结。
19年的陪伴,它已经不再是一个节目,很多人把它当成了朋友,成为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当它存在的时候你也许不会察觉,而当它终结时,便感到恍然若失。
与《康熙来了》、《快乐大本营》之类的综艺节目不同,《锵锵三人行》是个相对小众的节目,且录制成本极低。
场地是与几十个节目共用的20平方米的录制棚,节目组没有任何的固定资产,甚至连嘉宾们坐的三把椅子都不是节目组的,每期节目的变动成本就只有三杯水。
主持人窦文涛与两位嘉宾似三友闲聚谈笑风生,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情致,在娱乐至死的综艺大环境里,1998 年 4 月开播的《锵锵三人行》清汤寡水一般存在了 19 年,成为中国播出时间最长的谈话类节目之一,也被《新周刊》誉为”15 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实际是一句很空洞的话,陪伴本身并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它给你带来的触动和成长。
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类似于《晓说》、《罗辑思维》等脱口秀节目层出不穷,你的选择范围很广,可以听到各种有意思的观点。
然而在十九年前,脱口秀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人们所接触到的信息传播模式相对单一,大多是依靠电视上的新闻,而新闻通常只是陈述事实却不会对之进行讨论和发散,《锵锵三人行》的出现无疑就填补了这一缺口。
这实际就是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斯提及过的公共领域,即其主体是公民个人,其空间对每一个公民开放,人们在一起沟通和讨论,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
对于生长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或二十世纪初的人而言,这种多视角的讨论无疑是具有启蒙意义的。
十九年的时间,或许就是一个人从蒙昧走向成熟的过程,观众看着窦文涛从一个猥琐坏笑着讲着荤段子的青年变成了今日有文化有品位的大叔,而他们自己也从懵懂无知的学生走向了社会的中流砥柱。
从某种程度上看,《锵锵三人行》就像是一所无形的大学,它让很多人学会如何去思考。
在传统的认知中,我们会倾向于传递某一个观点,会直白地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然而,《锵锵三人行》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所谓的观点,它只会为你提供不同的角度,却不会告诉你哪一个是最好的,甚至会让持不同意见的观点的嘉宾一起出现。
今年 5 月,徐晓冬约架事件闹地得沸沸扬扬,节目组便邀请了徐晓冬和王占海分别来录制,两位当然都是竭尽全力地陈述自己的观点,那么观众可以看到的是什么?是他们两个中谁是好人吗?
也许并不是,但你却可以从嘉宾的闲言片语中看到很多隐藏的事实,徐说:传统武术也好,现代搏击也好,都不能造假,哪怕为了节目效果;王说:为了好的节目效果,可以造假。只要达到宣传太极的目的就很好。
或许你可以看到已经不只是太极是否作假,而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虚假。当一件事情发生之后,你所要做的是什么?是站队选边吗?那也许太过于肤浅。
你更需要的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去倾听双方的声音,并且不急于判定好坏,这实际就是思考的过程,否则你所看到的就只是浮在冰山上的一角,甚至误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是与非。
然而在现实中,从来就不缺乏表明立场的人,缺乏的反而是理性而又平和地对话,《锵锵三人行》的价值就在于,在闲聊中辨析事理,引人多维度地思考。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这是电影《一 一》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其实对于电视节目也是如此,一个好的节目会扩大观众的视野,让你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着那么多有趣的人,并且有着那么多种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时间长了他们甚至会以为只能按照这种方式来生活,久而久之便会变得狭隘乏味。
《锵锵三人行》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也要归功于嘉宾,有徐晓冬、王占海、余秀华等热点时事人物;也有马光远、王福重、李玫瑾等专业领域的专家;甚至还有农民工、底层草根。
当然最为人们熟知的是被称为“铁三角”的窦文涛、许子东、梁文道,有人概括三人分别为:轻薄、刻薄、渊博。你可以从中得知很多非常有趣、甚至是很先锋的观点。
有一期节目聊的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其中聊到了关于“小三”的话题,按照主流的社会价值小三是可恶的甚至是要被浸猪笼的,然而在节目中,嘉宾王蒙就提到了私生活千差万别,婚外情不能一概而论。
窦文涛更是称,他要和王蒙联手发起“挺小三协会”,反对用一些侮辱性的称呼去称呼一个女性,比如说“小三”。
或许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离经叛道的,但是他们为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你去思考是否你的思维已经被某个框架所局限住了,这不意味着你一定要认同他们的观点,而是让你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便不认同,也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
就如当下很多人提倡的“三观正”,我们真的需要别人给予的正确无误的三观吗?又或者我们更需要的是自己去探索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的“正”。
有人说过:“不要在电视里面找文化,要追求深度你应该去看书”,但是作为一档脱口秀节目,《锵锵三人行》在嬉笑怒骂之间也没有丢失掉情怀,它会触动你去思考一些本质的问题
在一期节目中,许子东谈到了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对他的影响,他提及“追求的价值,不在目的的实现,而在于追求的过程之中。目的真的不重要,追求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在一个强调效率至上的社会中,这样的观点也许很“无用”,然而这种探讨会让你去反思自己的生命价值,你应该选择去过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值得每个人去思考的问题,世上有很多种价值观,到底哪种是自己真正要追寻的,即便为之遭受到苦难,也甘愿承受。
这样的瞬间其实还有很多,在谈到张伯驹、陈梦家在文革时期的遭遇时,窦文涛的哽咽;以及在谈到小悦悦事件时,许子东的愤怒。
在信息时代,追热点成为了一种生活潮流,每天都会出现新的微博热搜,然而大多数人只是怀着猎奇的心理去看待这些事故,将正义感和良知置之脑后。其实,这些才是教育的本质,只不过学校并没有将之传递给人们。
当节目宣布停播后,很多追随多年的观众表达了惋惜:“说实话心里挺悲伤挺无力的,就如同你的亲人随着时间老去而死亡,你却不能为TA做些什么”。
对于一个节目而言,停播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是没有意识到它来临得这么快,很多人就这么无意地在睡觉前或是饭桌上听着节目,十九年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在永恒的时间面前,一切事物都是渺小的,一个节目的价值也并不只是通过时间来衡量,而是其影响力。这并不取决于是否有十几亿人观看过,而是有多少人通过它改变了自己的言行、价值观甚至是生活方式。
或许已经到了和《锵锵三人行》说再见的时候了,不过却并不用伤感,每个人都只能陪你一段路,至少你应该觉得幸运遇见的是它。
题图:沫沫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微博:@新生大学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