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学与生活
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上)

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上)

作者: 李玉敏99 | 来源:发表于2017-02-20 16:18 被阅读0次

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内心需要是什么?爸爸妈妈如何带着孩子一起成长?怎样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他刚刚好的支持?

儿童在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规律

我们就从孩子有生命开始分成阶段的来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吧。孩子在妈妈子宫里,这叫胎儿期。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呢?胎儿从四五个月开始,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外面的环境了。比如说外面有光,有声音,他会有些反应。这个时候的他心理发展主要特点呢,就是和妈妈是一体的。妈妈吃了就等于他吃了,妈妈喝了水就等于他喝了水,他心里说,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这是这个阶段她的心理成长的一个特点。我们现在做胎教的时候会放音乐,孩子将来会聪明,其实孩子在妈妈肚子里面,他是听不到音乐的,因为在子宫里面的噪音几乎是九十分贝左右,那时候孩子耳朵里面听到的,就跟我们人在海洋里面一样听到的都是叫,海洋噪音,根本就听不到。可是这样的音乐对孩子成长有没有作用呢,事实也是有作用的。这个声音是给妈妈听的,妈妈听了心情愉快了,孩子就会感觉到愉快。妈妈如果是处在紧张焦虑当中,担心害怕当中,孩子也会感受到,所以怀孕期间的妈妈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好的状态,因为孩子跟你是完全一体的,你的所有感应孩子都能感应到。

比如说911事件、地震,出现大的灾难时候,正在孕期的妈妈,当孩子生出来之后,研究者会发现这些孩子很多的带着一些莫名的恐惧。莫名的担心害怕,其实那些担心害怕,不是孩子自己经历的,而是妈妈经历的。等他出生的时候,对孩子来说是第一次创伤,一旦出生,就开始和妈妈离开了,和妈妈分离了,那么呼吸,要他自己来解决,水要他自己喝,吃饭也要他自己吃,如果满足不了的话,他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过了胎儿期,婴儿期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的一个环境。这个时候他的心理发展,就开始跟外界接触了。那他跟外界接触通过什么呢?它最初的就是通过身体的感觉,触觉味觉嗅觉,还有它的视觉听觉。同时呢,她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之后,他要找到在妈妈肚子里的那样的感觉,那他才是安全的。否则的话,他就是受到威胁的,所以这个时候他通过什么能够得到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呢?最重要的就是温度的感觉,触摸的感觉,被包裹的感觉,就像在妈妈子宫里一样的那样的感觉。当他有了这些充分的这些感觉的时候,他慢慢的就会感觉到,我是安全的。从在内心当中建立起来这个世界是可以信任,我的生存是有保障的。

传统的中国农村或者是老年人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会把刚生下来的婴儿包裹的很紧,其实这是符合一定的规律的。包裹的很紧那种襁褓,其实就是类似于在妈妈肚里那样的感觉。这样孩子就会得到一个非常好的这样一个感觉,安全的一个环境。所以在婴儿期的这个阶段,他们最需要成长的是一个完全可以信任的,完全能够得到想要什么就能来什么,需要什么就能给他的这样的一个环境。

在这个阶段,尽量的是妈妈爸爸,尤其是妈妈,亲自来抚养孩子,这个时候要给他充分的拥抱,充分的触摸。除了这些触觉之外,他跟外界发生关联,主要是来源于他的动作,他通过他的手去触摸外部的世界,通过他的身体去感受外部的世界,他的心理起源于他的动作,所以这个时候要让孩子充分的去接触外界的环境,发挥他触觉的这一部分,能够让他碰、摸到东西就让他去碰,去摸,在地上能爬就让他去爬,这是他心理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

西方出现了一些行为治疗疗法,如果孩子哭你就抱他的话,那他以后会更哭,什么时候他不哭了我在抱他,他以后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哭闹。这样的疗法,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等他到三岁以后开始行为训练的时候,我们才可以使用。在他三岁之前要更多的让它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和妈妈以及重要他人在一起建立比较好的的一个依恋关系,这样他内在里对这个世界就是相信的,我们把它叫做安全感。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恒河猴实验。小猴子从一出生就离开了妈妈,给他们制造了人工的两个妈妈。一个是拿铁丝绑着,然后那上面有奶嘴,含着它能够吃到奶,另外一个,是拿一些很温暖的绒布绑着的,但是绒布的没有奶嘴儿。这些小猴子害怕、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都会马上躲到那个毛绒的妈妈那里,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会去到用钢丝绑着的猴妈妈那里。按照我们以往的观点,能够喂它的话,这个妈妈可能是跟他关系最亲的,实际上不是,而是触摸感、皮肤感温暖,温柔,它的心理上感觉最像妈妈。

到了幼儿期,也就是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个阶段。我们从对他完全的一个抱持的这种状态,要开始让他跟其他人互动,那互动当中就要让他符合很多的行为规范。这时正好上幼儿园,幼儿园主要的一个任务是什么?就训练他怎样跟同伴们按照规则在一起,所以这个时候的培养,要开始训练他的行为规范。以前的时候父母可以像一个保姆、护士一样就完全的接纳和包容他。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要开始像教练一样去训练他形成什么样的行为规范。要按照社会规则来行事,所以这个时候呢,就要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养方式,这个时候的行为疗法就开始可以起作用了。

那对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呢,我们可以运用的一个教育教养方式,心理学上就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叫阳性强化法。什么是阳性强化法呢?当我们希望一个孩子好的行为固定下来,他一旦出现那个好的行为我们就给她一个肯定、鼓励。这样他这样的行为就会更多地出现。比如说孩子能够跟大人有礼貌的讲话了,那夸奖一下。“孩子你这样有礼貌,妈妈真开心。”这样的话,他这样的行为会增加。或者孩子的一些所谓的毛病,有的孩子爱眨眼睛,结巴,一眨眼睛,就纠正他,如果是一直在纠正,其实这样效果是不好的。我们就装看不见,忽略他,什么时候他一个好的行为出现,我们就给他一个肯定,让这行为固定下来。

在这个阶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叫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什么?我们有一个实验,四五岁的小朋友到一个房间,这桌子上放着一颗棉花糖。实验人员说,“我如果出去之后二十分钟之内,你不吃它,过了二十分钟之后,我回来我会给你两颗棉花糖,如果忍不住了就摇铃铛。”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他长大以后,往往从事的是社会中上层的工作,比如说研究人员呀,白领,比较成功的人士。相反,延迟满足能力很差的孩子,我要的东西马上就想要得到的话,他长大以后往往是在社会的最下层的,社会地位比较差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从这个实验来看,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孩子意志品质,或者是将来是否能够做一个优秀的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当然在这个阶段的所谓的延迟满足,我们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意识地增加这一步的训练,而不是他正常的需要我们都不给到他,给他造成心里上的创伤。

7、8岁到青春期之前,这个阶段叫童年期,这个阶段是在小学和初中的低年级阶段。学习是他一个最重要的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怎样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个学习跟我们现在学校教育还不完全一样。因为我们现在这个教育制度还是偏应试的,主要是记忆的部分这个任务量很重,其实真正培养孩子的是他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这个能力。所以作为我们家长,如果是转换到一个老师的角色的话,是启发他怎样去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答案,而不是简单地给到他答案。当这个时候的孩子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探索,获得到一些知识,那他自己能力感就会产生的。时间长了之后自我效能感就会很强。自我效能感是什么呢?比如说。我现在是三年级,那五年级的题我不会,可是我自己在3年级这个状态就让我感觉到,如果到我五年级,我肯定会做。效能感的意思就是我没有去做那个事,但是我能预见到我能行。这个对孩子的自信心、能力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通过他自己探究知识获得成功,一次一次的增加他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作为一个好的家长合格的家长,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并不是一定要给到他具体的知识,而是怎样启发他去探究知识。同时呢,让他在探究过程当中获得一个愉快感,获得一个满足感,获得一个成功感。

对小孩子来讲,学习的重要意义,对他来说其实是表面上的。影响他最大的是什么呢?就是在学习这个状态下,我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我是满足的,对自己是欣赏的,还是我是不满足的,我是厌烦的、无奈的,这个其实是决定他喜欢不喜欢学习,爱不爱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我们作为家长,一方面,能够让他尽量的从学习当中获得乐趣,兴趣;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尽量给到她一些积极情绪体验。或者反过来讲,要避免给他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孩子字写的不好,“你看你的字写的多难看,我教你说你多少回了,你都不听。”这样我们讲的好像是对的,同时我们给到他的情绪是负面的,是让他感觉到害怕紧张焦虑的,时间长了之后,他再想到学习,会有这些情绪会自动的出来,这也是造成孩子厌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却往往容易被忽略了的一个因素。

到了青春期的这个阶段,青春期是孩子心理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他成长的一个非常大的动力就是要脱离父母,脱离父母,更多的是从心理上要独立。同时呢,他一边追求独立,一边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独立,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他只能做的就是我不要什么。所以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们经常说的话就是不,我们把它叫做逆反。

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第一个反抗期大概是两到三岁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也会开始说不。不,是什么呢?是从身体上要脱离开爸爸妈妈的控制,尤其是妈妈的控制。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开始从心理上要有自己的空间。一方面是完全的要自己跟爸爸妈妈分离开,很多秘密不说给爸爸妈妈听,另一方面呢,他会跟小伙伴、好朋友在一起,有什么都愿意敞开说。

另外呢,青春期往往跟父母容易出现冲突。 这个时候儿作为爸爸妈妈怎样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呢?这个时候你要懂孩子,我们要充分的去相信他去理解他。做他的一个知音的角色。他要跟我们讲,我们就听一听跟他聊一聊,他不给我们讲,我们允许他自己。父母别通过过度的控制让孩子把心里的门关上。心里的门关上是最可怕的,他怎么想,怎么做你完全不知道了。所以他做了一些我们即使认为不对的事,我们先不要大惊小怪,先去慢慢接受这部分,把这道门一直留着。

过了青春期,要上大学了这个阶段,孩子往往就会变得比较懂事,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想要什么,他开始去思考了。所以这个时候要开始慢慢的进入成人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做他的一个军师,鼓励他去探索,让他自己为自己的决定去负责任。

相关文章

  • 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上)

    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内心需要是什么?爸爸妈妈如何带着孩子一起成长?怎样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他刚刚好的支持? 儿童...

  • 了解儿童成长心理发展规律

    了解儿童成长心理发展规律 学习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 各位亲爱的家长们,大家好。昨天我们深入的理解了教育,...

  • 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认识

    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认识 最初,我自学儿童心理学的初衷是希望更多的了解幼儿心理的发展规律,了解他们平时行为...

  • 导图269:儿童心理咨询师-目录

    儿童心理咨询师 ✪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说 ✪✪各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

  • 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一个呱呱坠地只会吃喝拉撒的小婴儿,来到人间后不久就能变成一个什么都懂的“小大人”。这个成长过程实属神秘,着实让人着...

  • 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一个呱呱坠地只会吃喝拉撒的小婴儿,来到人间后不久就能变成一个什么都懂的“小大人”。这个成长过程实属神秘,着实让人着...

  • 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下)

    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内心需要是什么?爸爸妈妈如何带着孩子一起成长?怎样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他刚刚好的支持? 父母...

  • 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揭示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解释从初生到...

  • 【蓝风铃国际艺术教育】优秀学生作品微展及点评 - 草稿

    画画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经过多年教学与研究,根据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和儿童绘画发展规律,推出校外少儿美术...

  • 儿童朴素理论研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1应根据儿童朴素理论发展规律实施教育。儿童的朴素理论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成人意义上的理论有着区别,儿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de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