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读得不多,但读到了非常喜欢的小说,也收获了新的男神作家,开心:)
上次有朋友建议我写单本书的长评,我是有计划要写的,因为其实短评比较适合那些观感一般的书,很喜欢或很讨厌的作品都不容易用一段话就概括(所以一定要注意看评分星星呀)。但是写长文章需要的时间也更长,容我徐图之。
那么,读书消夏,祝你愉快。
01《局外人》
★★★★★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在向前滚动的昏暗的囚车里,好像是在疲倦的深渊里一样,一一听出了这座我所热爱的城市、这个我曾心情愉悦的时分的所有那些熟悉的声音:傍晚休闲气氛中卖报者的吆喝声,街心公园里迟归小鸟的啁啾声,三明治小贩的叫卖声,电车在城市高处转弯时的呻吟声,夜幕降临在港口之前空中的嘈杂声,这些声音又在我脑海里勾画出我入狱前非常熟悉的在城里漫步的路线。
这是今年以来我读到的最爱的一本小说,读完之后就两个想法:写得真是太好了!天我怎么现在才读加缪啊!
无人不赞叹小说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寥寥几个短句,就勾勒出了默尔索疏离的气质。所谓局外人,大致有这样几种含义:第一,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完成符合常理的悲恸仪式,显得像个局外人;第二,默尔索习惯与大众生活保持距离,无论是吃饭、工作还是交朋友、谈恋爱,他都采取一种淡漠的态度,仿佛是个局外人;第三,上面一条,使得默尔索在小说中所经历的全部事件,尤其是海边斗殴一事中,其实可以算是个局外人;第四,针对默尔索的审判,由于荒诞的判决标准和形式,被告反倒成了局外人。
默尔索远非是麻木不仁的反社会人格,也从不无情无义无理取闹,相反,他对生活的城市和周遭的一切有着极为敏感的体察和共情,他不动声色的表象下是汹涌的热忱。这种深刻的激情,来自于他对充满惯性和规则的群体意志的质疑和反抗。他的特立独行,是他完全真实的内在的外化,他完全忠于自我,甚至拒绝必要的自我保护。这么说吧,北大培养的是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不好说,但我可以说默尔索确确实实是一个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02《性学三论》
★★★★
作者: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在今天的文化现状下,婚姻早已不是能够消除女性精神痛楚的万能药了。尽管作为一个医生,我们依然建议患有精神病的女性尝试着结婚。但其实我们心里也明白,一个女孩只有足够“健康”,才能经受住婚姻的考验。
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出版于1905年,书中许多论调在当代已经为人所熟知,读来肯定远不如当年一样惊世骇俗,但我仍然忍不住感叹,早在一个世纪前,弗洛伊德就在呼吁性解放了呀。
弗洛伊德从“性倒错”和“性错乱”切入,逐步分析了儿童性欲、青春期性欲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爱情心理学和文明性道德等问题,其中不乏精辟的论断和大胆的推理,吸引读者不断代入自我进行分析。但我对婴儿口欲、精神病与性欲之间的紧密联系等结论是存在质疑的。
03《生活在别处》
★★★★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没什么,雅罗米尔,没什么,”她回答说,同时却在儿子的关怀下越哭越凶。再一次她流下了多种意义不同的眼泪:悲伤的眼泪,因为她被抛弃了;责备的眼泪,因为她的儿子忽略她;希望的眼泪,因为他也许(根据那些音调优美的诗句来看)会重新回到她的身边;愤怒的眼泪,因为儿子就站在那里,甚至都不知道应该轻抚她的头发;狡猾的眼泪,因为这样可以感动儿子,让他一直陪着她。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的奇特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物——诗人雅罗米尔。他曾有一点遣词造句的才华,但说到底那实在不值一提,在自恋和自怜中,他幻想自己成为另一个人,这是“生活在别处”的第一层意思。
围绕诗人雅罗米尔的一生,小说有三个主题的内容让我非常震撼,分别是惊悚的母爱,微妙的男女之爱,和彻底的反抒情。
雅罗米尔的悲剧最早源于他的母亲,母亲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完全绝望,于是将全部自我投射到儿子身上(生活在别处),造就了雅罗米尔的卑弱和阴翳,这部分是我读过对“妈宝男”写得最好的。
到了青年时期,诗人开始面对女人的吸引和挑战,作者便用嘲弄且冷峻的笔法,写爱情中的种种阴暗和微妙,直白到令人羞怯的地步。
至于反抒情,先是来自诗人的自我剖白。通过雅罗米尔,我们得以知晓诗句是如何被炮制出来的,得以看到诗人是怎样虚伪和不堪一击的,因而大大破坏了诗歌的圣洁和美丽。对反抒情再深一步的理解,涉及作者所处的捷克革命时代,在此不展开了。
总之,这是一本很“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人这个人物太妙了,我唾弃他,也同情他。
04《面纱》
★★★☆
作者: 毛姆 (W. Somerset Maugham)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瓦尔特微微一笑,说道:“我对你没有任何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胸无大志,粗俗不堪,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平庸浅薄,势利虚荣,然而我还是爱你。我设法向你隐瞒我并不是一个粗鄙无知、嚼舌愚蠢之人。”
毛姆在这本小说里写的是一个愚蠢且不忠的女人。她不受父母珍视,为了赶在妹妹之前结婚,匆匆嫁给并不真心喜欢的男人,婚后出轨了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却还以为遇到了今生挚爱。
小说从丈夫瓦尔特无意间发现二人幽会讲起,开篇就用大八卦抓人眼球,一步步地,将一场桃色事件中的三个人写绝了。尤其是写第三者唐森,他的心理自白和言语诱导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在不寒而栗中感叹毛姆赤裸裸的犀利。
丈夫瓦尔特先生则是我十分钟爱的一个人物形象,他聪明、冷静、克制,但内心涌动着深情和无私,再没有比他更适合做伴侣的了。
出轨事件以妻子跟随丈夫离开香港,冒着生命危险远赴湄潭府救治瘟疫病人收场,小说从这开始了救赎蜕变的主题。但我觉得后半部没写好,很多地方都交代得不清楚或显得没有必要,比如作者提到的“道”,修道院扁平的人物形象,女主角回到香港之后的再次沉沦和返回英国的情节。相比之下,我更认可同名电影的改编结尾。
05《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
作者: 傅雷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他(教皇)到台架下面去找米开朗琪罗,隔着十公分的高度,两个人热烈地开始辩论。老是那套刺激与激烈的话,而米氏也一些不退让:“你什么时候完工?”“——等我能够的时候!”一天,又去问他,他还是照样地回答“当我能够的时候”,教皇怒极了,要把手杖去打他,一面再三地说:“等我能够的时候——等我能够的时候!”
这是傅雷年轻时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写的课堂讲稿。作者选取近二十个文艺复兴以来的著名艺术家,对其生平、个性及代表作进行评述赏析,从而描绘出了欧洲美术史的大致脉络。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艺术家是米开朗琪罗,实在太硬核了。除了米氏,傅雷对波提切利的“妩媚”与“哀愁”也总结得很好。但是我买的“大家小书”版本用的插图是黑白的,还不全,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且傅雷文风只庄不谐,不算好读。
06《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
作者: [英]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当我赶到的时候,她脸朝下躺在地上,左腿斜出路边几乎插进水里。她跌倒时撞着头了,右眼肿起。她的右臂向前伸展,差一点就能够着阳光了。我弯下身贴近她的脸听,她的呼吸深沉而均匀。她的眼睛紧闭,睫毛因为哭过还是湿的。我掸掉了她脸上的泥土,又掸了掸她背后的红裙子。“傻姑娘,”我说,“没有蝴蝶。”然后我轻轻把她抱起,尽可能轻以免弄醒她,悄悄地缓缓地把她放入运河。
这部短篇小说集是麦克尤恩的处女作兼成名作。可不要被它粉红色的书衣欺骗了,这本集子里没有一个故事是温情脉脉的,“恐怖伊恩”的称号就是从这得来的。其中,又以《家庭制造》和《蝴蝶》两篇最令人惊异,前者讲的是十四岁的哥哥对将要到来的第一次性约会感到恐惧和不自信,于是在十岁的妹妹身上操练的乱伦故事,后者则记录了一个恋童癖用看蝴蝶作为借口猥亵和抛尸幼女的全过程。
虽然作者选择的角度和行文的风格的确很独特,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07《巴黎女人时尚经》
★★
作者: [法国]伊娜·德拉弗拉桑热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鞋子泄露了女人内心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想要成为谁。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些女人会买下自己永远不会穿的鞋子。
这本挺让人失望的。忘记是在哪里被安利的了,一直放在我的购物车里,这次是用小木屋借来读的。拿到手发现干货很少,内容很薄弱,大部分是巴黎小店指南,看似挺适合游客阅读的,但装帧又让书很重,所以并不适合携带出行,定位有点奇怪。
最近还读到一本《巴黎美人》,在记录巴黎气质上比这本好太多了,8月读书报告的时候再详细写。
08《喜宝》
★
作者: 亦舒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我坐在LIMOUSINE里,LIMO的定义是司机座位与客人座位用玻璃隔开的汽车。我喜欢这个感觉,以前我有很多不愉快的经验,暂时也可算过去了。车子到剑桥时是傍晚。那层房子无懈可击的美丽,在《哈泼市场》杂志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屋宇的广告。一辆小小的“赞臣希里”停在车房。
很早就听过亦舒师奶的大名,去年买了一本《喜宝》一直没看,有天晚上想读点轻松的就抓到这本,结果让我十分无语,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首先,情节太玛丽苏,而且在玛丽苏中也不算高级;其次,全靠大段大段的对话来推进,资深网文爱好者笛叔都说这种写法太初级了;最后,三观狗血,没读之前,那句“想要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就要很多很多钱”,听起来或许还有点独立女性的味道,读后才知道这背后是怎样扭曲的价值观。
太阳底下无新事,哪个时代都是这种垃圾文学流行。亦舒堪称女版郭敬明,拉黑了,简直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