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漠玫瑰的故事
多年前,妻子的一个朋友给她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玻瑰,但这个植物的名字就叫沙漠玫瑰。它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的枯萎死掉的干草,很难看。但是他要我们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有点像松枝的针叶型地衣。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干枯的沙漠玫瑰种子好,妻子就把这团枯干的草,用一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厨房的窗台上。从那一天开始,我和妻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的一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真正绿的颜色。第三天再去看,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色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一个邻居也在,她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和妻子俩人疯狂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沙漠玫瑰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的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我楞住了。
是啊,在她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干草一样的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美到哪里去呢?她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她看到的是植物的本身定在的那一个孤立的时刻,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後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物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不认识过去,不理解现在,不能判断未来,你又有什么资格来建设我们的“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大别山民俗博物馆之殇
2017年10月上旬,19大召开前夕,随着挖机轰鸣鸣的声音,大别山民俗博物馆最后几颗紫薇、梅花、桂花等名贵树木完全被毁...
至此,仅仅存活十余年的大别山民俗博物馆,就像一个突然夭折的孩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别山民俗博物馆为何物。大别山民俗博物馆是一个民办私人博物馆,馆藏各类民俗器物20000余件。创建人邹又新历时近15年,耗尽资财,千辛万苦,走访鄂豫皖大别山区30多个县市300多个村镇,抢救性收藏当地濒临绝迹的传统民俗器物,还请专家清点整理,搜集编辑了大量民俗文献、影音资料,建立100多位民俗文化传承人的通讯资料,等等,为保存和传承大别山传统农耕、渔业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丰厚而鲜活的实物见证。
为了搜集民俗器物,邹又新跑垮了3辆摩托车、两台小汽车,他本人也多次受伤,除了收藏大量民俗藏品和资料,他还在博物馆旁的山坡上移植种养了数千株珍贵的乡土植物。因为静止的民俗器物与流动的山水景观融为一体,被国家级民俗专家(有姓名吗?)誉为“生态民俗博物馆”。2010年9月16日,湖北省文物局批准设立大别山民俗博物馆,该馆是全国唯一以“大别山”命名、也是大别山地区同类馆藏量最大、种类最全的博物馆。随后几年,该馆被列为黄冈市、浠水县两级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
(配博物馆获得的证书,荣誉称号等图片)
曾有来自浙江温州的3名民俗爱好者,看到两具古老的木油榨横卧在地上,顿时惊呼:没想到大别山民俗历史如此悠久!“
“看的人多说几个和大别山民俗有关的‘没想到’,我心里头就舒服了。”大别山民俗博物馆馆长邹又新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说起建馆的初衷,邹又新曾对记者这么说道。“我就是想通过建设这个博物馆,让我们年轻人体验民俗文化,感知历史,珍惜先辈为我们创造的生活。”
然而,正当邹又新踌躇满志准备大力发展博物馆的时候,2013年规划一条裴麻公路正从博物馆核心区通过。完全打乱了邹又新的计划,和别人合作投资千万的项目也不得不中断下来。后虽经邹又新多方奔走,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反而变得更糟糕......
三,丢失记忆的民族,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习主席也说到文化自信,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我们民族的文明历史,自信就如同空中楼阁!比如,看到了馆藏的一件旧时候的“土冰箱”,你就会了解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就会油然而生!
旧时储存食物的“土冰箱”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竹篮子,它是近古时代农家储存食物的“冰箱”。食物最怕什么,一怕高温高湿变馊,二怕老鼠攀爬。从前农家,一饭一食都来之不易,他们害怕浪费,所以就发明了这样一件老器物。吃剩的食物,装在碗里,放进这个篮子里面的一个个竹圈中,然后再挂到梁上去。凉风从孔隙里吹过,带走热量和温度,而且,用绳索将“土冰箱”挂房梁上,老鼠也攀爬不上。食物就这样得到保存。让你不得不惊叹先民的智慧。
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说,记忆是人格的象征,很难想象没有了记忆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想必可能会是一场灾难吧。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记忆,他的人格将陷入虚无,甚至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同样如此,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和民族的共同记忆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民族如若丢失记忆,将是一场灭顶之灾。大别山民俗博物馆的民俗藏品规模在湖北全省首屈一指,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大别山民俗博物馆是大别山区农耕文明的典藏地,与其说她收藏的是一个个民俗物件,不如说她收藏的是大别山区人民共同的记忆。
(配学生参观图等)
附:
==相关评论:民俗文化之“根”不能断==
邹德祥(知名作家、旅游营销策划专家)
新加坡把华人礼饼列入非遗保护,韩国、日本等国家把中国的宗庙祭礼、木匠、暖炕、武术、纺织工艺等,拿去申遗。
作为传统民俗优秀代表的文化遗产,被别人视作“宝贝”,而在我们身边却屡屡上演尴尬的一幕,对民俗文化视而不见,坐等它们逐步消亡,这是最让人痛心的事。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魂”,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历史证明,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和“魂”一直延绵至今。
站在风雨飘摇的大别山民俗博物馆门前,我的思绪凝固了。
看到倾其所有,十多年坚守民俗文化家园的邹又新露出无奈神情,我的心灵被震撼。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之根,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渗透于群众的生活中,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俗文化之“根”不能断。民俗文化一旦消逝或断裂,花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经典的民俗文化是无价之宝,各地应重视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挖掘和保护工作。
期待大别山民俗博物馆有个踏实安稳的“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