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苦海无尽,
历经折磨蜕变,
却活成了
别人想要的样子。
——《一禅小和尚》
昨天把《中国哲学简史》第四章——孔子:第一位老师读完了,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以前我了解的孔子仅限于初一课文《论语》中的几则,多的也就没有了,昨天读完第四章感觉自己对孔子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而不再局限于他的只言片语。
冯老在这一章先简单地概述了孔子的一生,读完后我想他把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的一生划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蛰伏期(0—50岁),孔子虽是商朝王室后后裔,宋国贵族后裔,但那早八百年前的事了,与孔子无关,所以他很穷,看来现在的老师这么清贫是有来源的。
第二阶段从政期(50—56岁),孔子是努力了五十年才开始进入鲁国的政府,后还做了高官,但好景不长,六年时间,他就在一场政治阴谋下下了台,不得不背井离乡,于是有了后来的周游列国。
第三阶段周游列国期(56—69岁),他整整13年时间周游列国,目的是寻求机会希望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但未果。
第四阶段回归鲁国期(69—72岁),此时69岁了,在其弟子的努力下孔子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鲁国,三年后去世。
纵观孔子一生,我发现原来孔子也属于大器晚成,看来努力不分年龄,而且一定要坚持,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这让我想起了昨天看到的竹子定律:“竹子熬了4-5年时间仅仅只能长几厘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它就像施了魔法,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原来竹子它把所有的努力用在了地下、用在了伸展根系上。五年的时间里,它的根居然可以扎到几英里远。这么充分的准备、这么强大的根系,才造就了这么令人惊叹的奇迹。”孔子的一生和竹子是何其相似,前五十多年都默默无闻,然而真正开始有影响是五十六岁开始周游列国之时。
说到竹, 我记得郑板桥曾有一首非常有名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看来孔子的一生像竹,他的韧骨也如竹。孔子从小虽然父亲早逝,被父亲正室驱逐,与母亲生活极其贫苦,但他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开始努力学习,了解时政,于是有了后来五十多岁进入鲁国政府工作的机会。然而不到六年的时间他就被迫背景离乡。那时的孔子是56岁了啊,56岁在现在都快退休的年龄,开始享受老年生活的年龄,而孔子却被逼远离故土,不得不出国,我们说故土难离,何况是作为古人的孔子,可见当时的现实对他是多么残酷。在苦难中孔子并未放弃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在周游列国中仍然坚持他的理想,他一路走来,一路播撒他的理想种子,慢慢的他的学生遍布各国,他播下的种子也开始发芽,开花。这一路并不顺,战乱,饥饿,牢狱之灾,大夫的杀意,国君的忽冷忽热,各国的冷待,但这一切始终没有让他放弃,他把自己走成了一颗竹,一颗临风不折,过雨不污的竹。
正可谓:“”堪比谷间松,未弃川边土,风雨频来自挺身,只为多刀斧。宁断不失节,从此无虚度,遍布群山有画图,绿海斜阳处。”
遍布群山有画图,绿海斜阳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