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河西走廊,根脉儒踪,大雁徙迁,影靓长空。文化西渐,天籁音妙,虽经雨雾,树茂林茏。身临其境,叹嗟幸运,先贤风骚,赋意深浓。今古册史,晶凝翰墨,儒家思想,隋唐大风。
鹧鸪天·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之第4集:儒家文化的《根脉》
刘昞河西耀崇光,儒风西渐德飞扬。祭尊博士郭荷启,薤谷临松续瑀郎。
勤教化,济才良,禅堂造象绝尘殇。悦谈脱俗铭心赋,错纬经伦盖盛唐。
注:刘昞:河西走廊儒学思想的杰出传承人。郭瑀的姑爷。
荷:指郭荷,河西走廊儒学思想,儒风传的传承者。
郭瑀:郭荷的得意弟子,河西走廊佛教圣墟的谛结者。马蹄寺的开凿者。
错纬经伦:河西走廊贤达儒学大师郭瑀所著的儒学书籍《错纬》《孝经》,他是儒学与佛教相融的缔结者。
河西走廊与儒家文化———
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之第4集:《根脉》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公元311年,五胡(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乱华。
西晋统治者发生内乱,五个游牧部落联盟趁机向中原发起了大举进攻,洛阳长安相继被攻破,史称永嘉之乱。
世家大族一部分向南迁徙,建立东晋;另一部分向西渡过黄河,在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定居扎根,不再东返,史称“河西望族”。长安有歌谣“秦中川,血没腕,惟有河西倚柱观”,河西望族为该地区带来了儒学的发展和繁荣。
“永嘉之乱”后,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长达300多年的大分裂与大混乱的格局中,部分世家大族选择西迁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儒学世家的郭荷隐居在此,郭荷名望很高,不少学子前来,后收郭瑀为入室弟子。
当地的执政者前凉王张祚来请郭荷出山,郭荷为张祚的无为感到无奈,请辞回家,不久逝世,郭瑀为老师守孝三年。
郭瑀传承了老师郭荷的做法,在清幽的山谷中,传道授业解惑,学习之余还带领门下底子在马蹄山开凿石窟。
后任前凉王张天锡用武力请郭瑀出山,不久,前秦灭凉,河西民间教育如雨后春笋,求学之风蔚然而起。
淝水之战后,王穆起兵,向郭瑀发出邀请,郭瑀毅然出山。对于王穆起疑心内讧,郭瑀出走,不久去世。
北魏统一,河西文化东渐。其前后过程如下:
西晋末公元301年 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河西走廊隶属凉州刺史管辖,州治设在武威郡姑臧县。张氏家族专攻儒学,重教化,使得河西地区儒学昌盛。
公元318年 前凉建立;公元353年 前凉张祚称帝;公元376年 张天锡向前秦苻坚投降,河西走廊由前秦控制;公元383年 淝水之战苻坚南侵东侵失败;公元386年 氐族吕光割据凉州,建立政权后凉;400年,时任敦煌太守的李暠在敦煌自立,称西凉;公元421年 西凉被北凉所灭;公元439年 鲜卑族拓跋氏政权北纬亡北凉,河西地区结束分崩状态,首次迎来统一。
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推崇儒学,将河西儒学大族迁徙至平城。
在马蹄山临松薤谷,从郭荷到郭瑀到刘昞,即使政权更迭,一代代儒学大家仍在河西地区坚守使命,形成了河西文化,带来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张轨就任凉州刺史,河西走廊隶属凉州刺史部管辖 州治设在武威郡的姑臧县。
张轨家族世代以专攻儒学著名。 来到河西走廊后,他采取了中原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招收河西子弟五百人开办官学。同时 他还屡屡遣使持节 厚礼征聘知名学者任职或讲学 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井井有条。
郭荷,今甘肃秦安人 出身儒学世家,他的家族在东汉时期就以经学得名。据《晋书·本传》记载 郭荷“明究群籍 特善史书”。安居在马蹄山下的林松薤古。
和郭荷一样,那些西迁的大族在这里扎下根脉,不再东返。渐渐的 他们成为当地著名的大姓 史称“河西望族”。
郭瑀成为郭荷的入室弟子。郭荷的声望渐渐引起了当地执政者的注意,此时河西走廊已经归于前凉王张祚的统治,张祚的使者带着贵重礼物面见郭荷,希望郭荷出山去做前凉主管教育的“博士祭酒”,郭荷婉言谢绝了。身处乱世,他只想专心做学问,而拒绝做官也是他们家族的家训。尽管使者表示理解,但前凉王但意志同样很坚定,他不断派使者登门拜访。郭荷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了使者的要求,他来到了前凉的首府武威,拜会了前凉王张祚。
张祚是曾任凉州刺史的张轨的曾孙,此时 张氏家族已经在河西走廊割据一方建立了史称“前凉”的政权,虽然 张氏子孙继承了张轨的崇文举措 广泛征求儒学名士的支持。但是 这位刚刚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了王位的前凉王张祚,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尊崇学问。当年已八旬的郭荷一路颠簸达到武威后并没有担任官学主管,而是被雪藏到前凉王宫内,成了陪太子读书的宾客。与他一起成为宾客的还有另一位被迫出山的大学者宋纤。
宋纤,敦煌效谷人 他在酒泉南山中刻苦钻研儒家经典开馆讲学。据说 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余人,规模堪比孔子。年迈的宋纤被逼出山后,曾多次请辞皆被张祚阻拦,最终他选择以绝食自尽的方式,保全学者的自由与声名。
郭荷对前凉政权的热情,因为宋纤的悲剧和张祚的无为 被熄灭了,他向张祚请辞,张祚没有阻拦并派人护送郭荷返回林松薤谷。不久,84岁的郭荷辞世。
郭瑀将老师葬在了书院的旁边,并守孝三年。然后向林松薤谷深处走去,远离世间纷争,他把郭荷传授给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写下了《春秋墨说》和《孝经错纬》 希望这些著作可以为后世所用。
随着汉朝的覆灭,中原的动荡与杀戮使得作为汉朝官学的儒学遭受了重大打击,但河西儒学却独树一帜 异常繁荣。
武威文庙,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的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
相传最早建于前凉时期,是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传播繁衍的印证,此后,尊儒重教的文风在河西更加延绵不断。
郭瑀传承了老师郭荷的做法,在清幽的山谷中向弟子们传道 授业 解惑 尽自己所学,让他们明白儒家思想的真谛。学习之余,他还带领门下弟子 在马蹄山开凿石窟,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片原本只为安身而建的石窟 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将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造像圣地— 马蹄寺石窟群。同时也成为那个时代河西走廊上儒家与佛教两大文明交汇的见证。
尽管郭瑀为人低调 一心向学 但新任前凉王张天锡的使者 还是循着一批批河西子弟留下的脚印走到了这里。
公元376年 ,前秦张天锡向大举进攻的前秦国君主苻坚投降,自此,前凉张氏对河西走廊延续近8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河西走廊归于前秦统治。
为了完善前秦国的礼仪制度,崇尚儒学的苻坚让当地太守选派300名河西子弟拜在郭瑀门下 求学礼制 传播圣人的思想是儒家门生的责任和义务,这是郭瑀无法拒绝的。
此时 酒泉的祈嘉、马岌、武威的段承根 阴仲达金城的宗钦 赵柔等一大批儒学大家也纷纷开馆收徒,河西民间教育如雨后春笋,求学之风蔚然而起。
公元383年 淝水之战:前秦国苻坚南侵东晋,却在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前秦元气大伤。
两年后 苻坚被杀 前秦内乱 前凉国张天锡的儿子张大豫起兵反秦,而校尉王穆也在酒泉发兵响应。
王穆请求郭瑀出山相助。郭瑀联合了本地有实力的大族索嘏 很快招募了一支5000人的部队和三万石粮草响应王穆的起兵。
王穆委任郭瑀为太府左长史军师将军,然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一名书斋学者的想象。起兵没多久,生性多疑的王穆因听信谗言开始怀疑索嘏手握兵权将对自己不利 于是派兵攻打索嘏。
郭瑀相劝无果,最终死于酒泉南山。
王穆攻打索嘏给了他人可乘之机,氐族贵族吕光趁势进攻,王穆失利被杀,前凉复辟之梦破灭。
公元386年,吕光割据凉州,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史称“后凉”。
刘昞目睹了岳父郭瑀出山失利 到最终死去的全部过程。治国平天下从来都是儒家最高的为行为准则。
李暠,陇西成纪人,今天水秦安人。相传是汉代大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而三百年后唐代大诗人又自称是李暠的九代孙,追慕先祖并不断写下新的传奇,似乎是这个家族成员的共性。
时任敦煌太守的李暠在敦煌自立,在河西走廊西部建立了西凉政权。
李暠在西凉初建时期,就沿袭了汉晋以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兴办教育 倡导儒学。甚至亲自策问士人 量才授官。西凉时期昌盛的文治之风 在当时纷纷建立的政权中是独树一帜的。文教事业的发展不仅保留了中原传统儒家文化也造就了大批著名学者。
李暠通晓经学,擅长文艺曾创作诗赋数十篇,其中一篇《述志赋》流传至今。
公元417年,壮志未酬的李暠去世。李暠去世三年后,西凉为匈奴族建立的北凉国所灭
公元420年,刘昞被北凉政权征召,继续在官学体系中从事著述与教学工作。昼夜苦读 大量饱览当时中原世族避难河西时所带来了珍贵文献典章并为之作注,他一生著述不下一百二十卷,是五涼时期学术著述最多的学者。
此时的河西走廊也继续着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并形成了与中原地区相对应的地域文化系统,成就突出的不仅是学术,还有以散文 诗歌 辞赋为主的“五涼文学”
北凉后期,河西地区向东晋朝廷进献了154卷典籍。
《宋书》记载 其中有失传已久西晋以前的古籍 也有刘昞等河西本土学者等著作,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和江南已经失传的魏晋时期名著《人物志》就是由于刘昞为其作注而在河西走廊保存下来,并得以传回江南。
尽管河西地区政权更替频繁但战乱造成的破坏相对要小,而历代统治者皆注重文化教育,使得中原 河西两大士人群体云集河西。
以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为代表的河西学者,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风云际会的丰富世界。他们不仅见证了河西五涼政权的百年风云,更牢牢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他们开办规模浩大的私学,与政府官学相辅相成,教育与著述并重,造就了五涼时期 河西儒学昌盛的景象,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的儒学文化中心。
公元439年,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率领的北魏军队兵临武威城下,北凉灭亡。
河西地区长达140年的割据态势,就此结束。这是中国北方地区自西晋末年中原分崩之后,首次迎来统一。
北魏拓跋氏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为赢得广泛的支持开始推行汉化政策,作为汉文化的正统思想以及中国诸子百家学说中最具有治国安邦特色的学说儒学受到了格外的推崇。为了加强学习汉文化与制度,北魏政权进占河西走廊后,立刻着手将河西走廊的世家大族与工匠三万户迁徙到他们的首都平城(大同)。在这次大规模东迁中,包括刘昞的学生在内几乎全部的河西学者都被迁往中原,自汉延续至今的河西文化及学术亦随之东进。
为了建立统治秩序,北魏政权迫切需要礼仪律令的制定和完善,这些熟悉汉代儒家礼仪律令之学的河西学者,得到了北魏政权的礼遇和重用。他们大兴儒风,振兴礼乐 积极参与了北魏鲜卑政权的文化转型和政治改革。
此后的隋唐 承袭了北朝的政权系统,以强盛之势统一南北,开创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河西文化与中原文化 江南文化并列 成为隋唐文化的渊源。
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被刘昞记录在十卷本的《敦煌实录》与十卷本的《凉书》中,这位后来被北魏孝文帝誉为“德冠前世 蔚为儒宗”的河西大儒,最终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他选择了魂归林松薤谷。
2022.11.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