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之器:管仲的器量,格局。
俭:形声字。从人,从佥(qian第一声),佥亦声,佥从亼从吅(xuan第一声)从从,吅和从都是“多”的意思,所以它们结合起来就是“皆”,“全部”,“两边”、“两面”的意思。“人”与“佥”联合起来表示“在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厉行节约的人”。本义:生活上自我约束,从不放纵的人。引申义:节省、节约。如“俭省。”诸葛亮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归:这个词的解释一直存在争议,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认为归指“归处”,三归就是三个归处,即三个豪华别墅。也有人说三归指收三成的税收。归有归宿的意思,古代女人出嫁叫“归”,所以我认为“三归”解释为三个老婆比较合理。有三个老婆就有可能有三座别墅。
摄:从手从聂,聂的古文由三个“耳”组成,意为“附耳私小语”,也表示用耳认真听,聂加上手,意为“认真听指挥,然后行动起来。”后延伸为拿、吸取(摄取)、保养(摄生)、代理(摄政)、迫近、夹(摄乎大国之间)、捕捉(摄影)等意,如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有记载:“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
官事不摄,意为做官的事太少,太闲,还不兼职。冗官多,排场大。奢侈浪费。
树塞门:树,植也。树从木从尌(shu),形声字,现在一般木本植物统称为“树”,树还延伸为“树立”,“培养”等意,如:《管子-权修》:“终生之计,莫如树人。”树塞门意为树起了塞门。塞门指门外建的照壁。
反坫:坫(dian第四声),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史记.卷六二.管晏传》: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全文理解为:孔子说:“管仲的格局太小了。”有人便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娶了三房媳妇,他下属的官员都很闲而不兼职,哪里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的宫殿门口立有照壁,管仲府邸大门内也立有照壁。国君设宴招待外国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待客也设有这样的土台。管仲如果是知礼的话,还有谁不知礼呢?”
管仲(公元前723—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被尊称为“管子。”安徽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裔,在他的叔叔管至父和好友鲍叔牙的帮助下,管仲做了齐国国相,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辅佐齐桓公成长春秋初期的霸主,击退北方野蛮民族山戎和北狄对中原华夏的侵犯,劳苦功高,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
但是,人无完人,孔子赞扬他功德的同时,提出了严厉批评:器量小、生活奢侈浪费、僭越礼制等。不管在个人生活还是在人力资源和行政开支方面,都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至于说管仲器小,是因为管仲推行的是“霸道”,而不是“王道”。霸道就是通过强国获得国际推举,通过周天子任命为“伯”,代替周天子进行国际仲裁。霸主往往会打着“仁义”的旗号,以强凌弱,称霸一方。
孔子是主张行“王道”的,即以周公创立的宗法制度为基础,以公族士卿构成的贵族阶层,制约君主权利,形成贵族共和的体制。孔子不但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还要平天下。霸道体制只能富强一方,王道体制能富强全天下,所以孔子批评管仲“器小。”
管仲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鼓励百姓消费,倡导奢侈生活。管仲还使用贸易战,让别国陷入经济危机,从而达到外交目的,为了吸引外商和各类人才,管仲一口气设了700多处“女闾”,提供歌舞表演和性服务,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妓院。管仲因此也被誉为“世界官妓之父。”这些不仁不义的做法是孔子不能接受的。
孔子曾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意思就是说,齐国的经济是发展了,国家强大了,但,意识形态方面,还是不如鲁国。鲁国如果稍作变革,就达到了先王之道了。先王之道就是周公创立的“王道”,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政治目标。
皇道到强道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经济学家,他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后世尊他为“管子”,“华夏第一相”等美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生最崇拜的偶像就是管仲。战国时期还有人假托管子之名写了一本书叫做《管子》。
《管子》这本书内容比较庞杂,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综合法家法、术、势三派,对法律和“法治”有详细论述,另外还夹杂道、儒两家思想,是研究先秦法律思想的重要着作。
《管子》有记载“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都王,谋得兵胜者霸。”后人根据全书的思想,把这句话解释为:将混浊一体,气质未分的世界加以判别,使之明道的是皇;体察天道,循道而无为的是帝;使道达到成功,为而无以为的是王;当今之世,虽于道未备,于德未至,却所谋必得,用兵必胜,为而不贵的便是霸。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对“皇帝王霸”有更加详细的论述,并补充了一个“强道。”
皇道:“三皇”时期的治国之道,“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火炬光焰上腾的样子,应是“煌”的本字。古先民崇拜火,故“皇”含有高贵之意,又指庄严、伟大。皇在古籍中可转指天神、先人。又特指远古的帝王。也有说法是:“皇”就像一个帽子放在架子上,表示权威,后来秦始皇把“皇”的上半部改为“自”,表示自己是第一个皇帝。“三皇”一般指伏羲、神农、黄帝。
皇道采用无为思想,以道率民,民以道而归之。人民居德而崇道功,以道化教世人为己任,世盛德朴,化度众人。使人民灵魂转向道并处身德朴,不知道什么是诡诈、刁蛮。视智巧为贼,视德朴为人本该就有的天性。
帝道:“五帝”时期的治国之道,帝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就像架木或束木焚烧以祭天,是“禘”的初文;一说其古字形像花蒂,是“蒂”的初文,是生殖崇拜的产物。帝的基本义是天帝、上帝,亦可指先王,周代以后战国以前亦可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五帝”指少昊、颛(zhuan)顼(xu)、帝喾(ku)、尧、舜。
帝道就是公天下之道。采用恩信,以德行世,民有贤德,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民重礼节,以道德端正己行。诡诈难以立足,以德教民,民感恩戴德,以德报之。以德高之人为官作吏,人民相互谦让,先人后己。不为己得己失,人民相互尊敬,视诡诈为贼。人民亲融和顺,民心纯朴。以诡为耻,以德为尊。
王道: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三横一竖即表示天地人的贯通。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
王道就是行仁义之道。采用公正、以功率民。公买公卖,除暴安良,使民丰衣足食,公平致富,使人各具才能,重功绩成果。规劝人们辨善恶识好坏,处世公平。君用道劝民以功,民崇以功,做实际事。其代表人物:周武王。孔子时代,天下无道(王道),所以孔子非常急切地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就是早上听说天下有道了,晚上死掉都愿意。
霸道:霸有独霸一方的意思,他们假借天子的名义,打着仁义的旗号,横行霸道。春秋时期先后出现过五个称霸的诸侯,史称“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霸道采用智、力。赏罚必信,法令显明,以力率民,民亦以力归之。以力逞势,借名以争利。以力而争,重视技能之人,以诡诈为智谋,争强斗势,取利不以德而以争,小争以言,大争以兵。
皇道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道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王道制人以道,降心服志。霸道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
强道:就是富强之道,直接撕破“仁义”的幌子,根本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崇尚武力,强征民力,用军功换爵位,刺激士兵,军队成为虎狼之师,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看谁弱就兼并谁。
商鞅从魏国逃走以后,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决定去秦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作为国际名声并不大的游士,他最终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接近孝公。商鞅和秦孝公从皇道聊到霸道,始终无法提起秦孝公的兴趣,当商鞅聊到强道的时候,秦孝公拍案而起,决定让商鞅实行改革。
在商鞅新政之下,秦国非常快的强大起来,大秦铁骑让各国闻风丧胆。但是,为了强大不择手段的做法不可持续,暴秦在统一中国后15年年就灭亡了,更可悲的是,孝公的宗室也遭灭族。
如果孝公知道他的子孙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不知道是否会后悔选择了采用强道治国的道路。但是,如果孝公不用强道,能否改变这个结局也不一定。
具体问题,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方法。当之前采取的方法不适合实际情况时,需要改变方法,而不是固守成规。很多时候,成就你的方法,往往成了毁灭你的原因。如果不能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成就你的东西就成了你的阻碍。
刘邦成立汉朝后,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采取“王霸”结合的治国方略,摒弃法家思想,采用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国民的精神武装,汉代国祚达400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