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得越多,才知所知越少。
——苏格拉底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7136/6e4bf194448c4c2d.jpg)
盛世繁华,潮来潮褪,众生在这个挤挤攘攘的尘间相遇,又都会归落于大自然。好在,自然赋予了我们一个求知的大脑,即使我们有一天魂归泥土,所学的知识、遗留下来的只言片语,依然会传达我们的志愿、存遗我们的精神。所谓肉体已去,灵魂未亡。这也是我们在有生的岁月里不停地超越自我、不停地学习未知领域的一个原因所在。
为此,苏格拉底曾说:知道得越多,才知所知越少。也就是说,我们越是求学深造,越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知识,越是感觉自己知识贫乏,越是需要不停地学习,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也许有的朋友对这句话有点疑惑,怎么越是学得多,越是觉得自己知识贫乏呢?难道不是越学越有知识,越学越有自信吗?
如果你真正地求学过,你就会知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门知识是有穷尽的,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类从直立行走到今天的高科技互联网,数百万年求学的过程艰难而又漫长。最初的人类把草绳绑在一起代替数数,在人类有文字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过一个结绳时期,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庄子也指出,上古时代许多氏族如容成氏、大庭氏、伏犧氏、神农氏等“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在那个鸿濛初开的时期,刚刚脱离了洞穴生活的人类,能够开动脑筋,把一些草编成草绳,帮助人们计算数目和记忆数目,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脑容量随着要记忆的草绳数目而进一步加大,人类的头脑皮层开始有了更多的褶皱。知识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就是记忆更多的数字,每一次记忆的飞跃都经历了成千上百年的积累。也许我们现在看来,那点知识的皮毛,太可怜,也太简单了。可是,对于一个没有智力的原始人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在草绳记数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随着草绳的用途又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最后他们逐渐感觉,还可以用这个草绳帮着记录一些别的,于是就试着用草绳记录一些大事和一些重要信息,甚至文字的出现也是靠着这个绳子的功劳而出现,很多的文字雏形都是最初由绳子打结出来的形状。结绳识数后又经历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不停“学习”“揣摩”,原始人类又发展成用鹅卵石计数、刻木识数等。经过几万年学习和发展,到了19世纪,俄国出现了第一台手摇计算机,最初的手摇计算机的字母古希腊意义就是“鹅卵石”的意思,直到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以“电力”代替“手摇”计算机的电动计算机,接着就是电子计算机登场,人类正式进入信息时代。
如果最初的原始人不从最初的“绳子记数”开始学习,或者觉得用绳子记忆数字就满足了,不必考虑其他用途,也不进行深入的揣摩和深究,那么人类永远不会进步,更不要说会有今天捧着手机看各地新闻了。
一切知识都是从无到有,从初露端倪到博大精深,知识是越学越觉得贫乏的。苏格拉底也看出了知识的渊深和无穷无尽,所以他才说出了:知道得越多,才知所知越少。我们学任何知识都是如此,深入挖掘之后,知识的层面会感觉越来越难,一些没有意料到的东西就会迎面而来。这些没有意料到的知识,就是社会还没有给出确切答案的知识。如果你能发觉并且破解它,历史的一页就会留下你的名字。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牛顿临终遗言:“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
只有所学得越多,才会发觉自己的短处,才能得到更深远的发展。在这个不停求学的过程中,你终会得到你想要的生活,包括物质、精神和其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