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如果想要发展自己的才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一定的个性而不是与大家保持一致,如果我们太过于在乎外界的看法,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个人的发展和成就。有个性很重要,但是从众则是一件更简单的事情,在这里我们学习下从众的心理学依据。
提及从众,可以了解阿希的从众实验。阿希从众实验
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也作了访谈,归纳出从众的情况有三种:
- 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 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 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影响从众的因素
- 一致性:多数人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果其中有一个做出了不一致的答案,那一个人遵从压力做出错误选择的可能性就会低很多。
- 表态:如果在群体前已经事先表态自己的判断,那么自己后续很可能就不从众,坚持自己的判断。
- 个体与文化:低自尊的人更容易屈服群体压力。
- 施加压力的群体:如果要从众的群体由专家,权威组成,对我们的影响也更大
从众的原因
- 基于信息: 有时候我们不确定怎么做才是合适的,只好遵从他人的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融入新环境,不确定要不要随地丢垃圾,看着别人做自己也做了。
- 一个有趣的实验是给实验人员注射某种引起生理兴奋的激素,但是实验者不知道会有生理反应的症状,当这些人开始起生理反应的时候。 如果有其他人说自己也注射了这种激素,并且表现的兴高采烈,精力旺盛,那么实验人员也会有这种表现。相反,如果一些人故意表现的比较暴躁,那么实验人员也跟着更加的暴躁愤怒。当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生理反应时,根据环境,人们可以解释为愤怒或者欣喜
- 基于奖惩:有时候不是因为信息,而是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有惩罚,遵纪守法,迫于可能会被群体排斥的压力做出和大家一样的选择。
从众的分类
把人们被社会影响导致的从众行为继续细分为:依从,认同,内化。
- 依从: 人们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的行为。 一旦脱离了奖惩,我们便不会继续做出从众时的行为。
- 认同:因个体希望与影响者保持一致,而堆社会影响产生的某种反应,比如我们崇拜自己的偶像,会做出和自己偶像一样的行为。
- 内化:将某种价值或信念融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
如果在依从时,个体发现自己的依从行为及其后果令人满意,值得把它继续下去,那么,即使最初引起依从行为的原因(奖惩)已不存在,依从行为仍会持续下去,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第二获得(second gain)。在行为矫正疗法中,人们试图通过系统的惩罚或奖励、或者既奖励又惩罚来消除那些不良的行为或适应不良行为。例如,这种技术已被用于帮助人们戒烟的各种手段当中。当一个人开始通常的吸烟程式时(点烟,抽烟,将烟吸入肺中等等),向他们施以一系列痛苦的电击。经过几次实验,个体就会拒绝抽烟。不过,这种方法很容易失败,因为人们很容易注意到实验情景与外部世界的区别:他们意识到在实验情景外吸烟不会受到电击。因而,以后当他开始点烟时,虽然可能心有余悸,但因为显然不会受到电击,慢慢他的焦虑就消退了。因此,许多人在经过这种形式的短暂戒烟后,最终在缺乏电击的环境中再度吸烟。那为什么有些人在经过行为治疗后会停止吸烟呢?
这里关键在于:一旦个体被强迫产生依从行为,几天没有吸烟,在这期间有可能产生新的发现。例如:一个人以前认为,自己多少年来每日清晨醒来时的猛烈干咳和口干舌燥,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戒烟几天以后,喉头清爽、口不发干、非常舒服。
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盲从,有主见,有理性。
实现真正的有个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持续的任务,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但是如果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优秀的思考者,就必须要承担着项任务。
从众和有个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实际上从众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让团队更有凝聚力,大家劲往一处使,成为有个性的人就是要意识到那些行为我们是在随波逐流,仅仅为了保持一致而做出的行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