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识分子
默思录(一)

默思录(一)

作者: 枫别雨 | 来源:发表于2017-10-25 12:13 被阅读7次

    (写在篇外:以下内容都是平时偶尔在脑中闪过的一些想法,大多是以问题的形式。有心写成文章,但真心感觉“才疏学浅”。不过平时自娱,倒也感觉挺有趣,拿出来分享给大家,由于大多都是在事为上出现的,故大多呈片段状,再加上有些写完都忘了当时是怎么想的,所以整理出来也显得粗糙。这些想法只是当下的体验,并不一定有多么深的内涵,但每一个都是亲力亲为,聊共大家一谈。)

    1.有鸟飞来,落在图书馆顶楼的横梁上。莫名的好奇,这只鸟是如何确定它的立足之处是可以为立足之处的?如果说树枝作为它的立足之处是源于它的“本能”(出生而来的习惯),那么把在横梁的立足之处和树枝的立足之处看成是同等的,这预示着什么?一个好奇:鸟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个意味:从树到最初的建筑物再到“图书馆”的这种变迁可以近似第看成是文明的衍化,而作为鸟眼中的立足之处,是否意味着鸟其实也在进行的某种(认识、接受能力)“进化”?

    鸟飞来,鸟飞去。没看到它的自然没看到,但看到的我,却留下这样一段不知所云的文字。

    2.对于身体(与精神相对)是否有自我意识(倾向)的判断?其方法是排除所有精神性质的因素。我们暂且称他们为理性和感性(此是否为身体属性?)。比如我们站在高处,初时有一种想跳下去的感觉,理性断然没有这样的倾向,感性也不可能(因为这种情况只在高处出现)。所以这是否是身体的一种性质?

    3.照我看来,哲学的下一步发展当是知识学,即对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的探讨。康德把人类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了起来,以为理性获得的知识就是科学的知识,不想却造成了如今的“工具知识”。而克尔凯郭尔的感性的知识,也不无道理。类试的,在知识方面,人类也需要一个中庸之道。

    4.话语权力的背后是一种名实观。名实之间其实有类解释学,也存在一种循环。那么名实之辩未尝不可理解为解释学的解决。

    5.人类到底是一个发明家还是一个发现家我不确定,发明家是画地为牢,发现家是我发现我们在牢中。

    6.知识的一端连着目的的极大实现,另一端连着至上的幸福,人是这个天平上动态的砝码。

    7.比如ignore这个词所显示的是这样一张图,一个小孩对一个老人的一种态度。那么即使这个单词被我们记住,我们记忆中的认知图式也仅仅是这样的一副图式。ignore是小孩对老人的忽视,然而我们本身却没有对这个单词进行开放,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这个词始终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记住的。ignore是小孩的ignore,不是老人的,也不是我的。于是这个词依然是且只是一个对象而已。它算不上我们的知识,如果有一天我们处在那么一个情景之中也依然不会想到这个词。这就是为什么读了《论语》的人成不了“孔子”的原因。

    8.背到indifference这个词忽然颇有感慨:按中文的释义这个词是“漠不关心,冷淡,不感兴趣”。当把它拆解开来我们会发现,它是由in-前缀和difference这个名词组合而成。in-此处为否定的意思,difference作为名词是“差异、不同、争执”的意思。这个词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一个社会内的“差异”与“不同”(的声音、个性或其他)被否定,甚至没有了争执,这个社会出现的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和谐,而是“漠不关心”的“冷淡”与“不感兴趣”。

    9.看到两个挺有趣的现象:一个是母亲和儿子(一到两岁),母亲该不该带儿子进女厕所。另一个是爷爷和孙子(一到两岁),看到孙子脸上趴了一个蚊子,爷爷先告诉孙子的是不要动,自己绕过小推车去拍死那只蚊子。而不是第一时间赶走它。

    不知道表达了什么,就是感觉挺有趣……

    10.为什么能够闭上眼睛(鼻子、嘴巴)不看(闻、说)不想看(闻、说)到的东西,而不能“闭上”耳朵不听不想听到的声音?

    11.时间异延成空间

    存在?虚无绵延

    生的真相只不过

    埋葬现象边缘

    吃痛的他者

    活成了甲虫的冰山

    地狱被因果填满

    12.刚从楼下瞥到这么一句话:一滴水只有放进了大海,才不会干涸。无意冒犯,一滴水放进了大海,也就没了这滴水。

    13.没人懂的真的心理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那关乎到个性,甚至灵感。

    14.盛唐气象,代表了盛唐的“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繁华与强大,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才士“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高傲。那时候的文学“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文风即民风即国风。然而二者之间并不绝对地就画上了等号。穷究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一代雄主李世民在建国之初和一帮王公大臣浅吟低唱颇有齐梁之风的宫廷诗时,真正的唐风之兴却起源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陈子昂。他的一首《登幽州台歌》,愣是呼唤出了一个时代的盛唐强音。同样的现状堪忧,同样的事在人为。在这个审美观偏向羸弱、怪诞、只破不立的后后现代里。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个唱《后庭花》的商女又岂只是仅仅指秦淮河畔的商女?所以到了李商隐那里唐也就成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日薄西山。翻开历史的启示录:莫道没有时势,真正的时势历史早就埋下了伏笔。惊人的巧合恰恰在于,如果把民国换成隋;如果把现在换成唐。那么作为一个文人,定该当起一代文学之重任。

    默思录(一)

    15.我们为什么把我们迟早会遇到的事情常常当作寓言或故事来讨论。那是因为如果是寓言和故事中,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来仔细考虑,然后作出理性的选择。因为此时它毕竟无关利害。而当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时,却往往没有时间给我们选择,有时关乎到现实的利害,我们甚至会因一时的感性冲动,作出错误的选择。如果说哲学是练习死亡,那么寓言故事就是练习选择。

    16.一个哲学体系可能就是用一种动态的理论来描述一个连续的过程,时间上是“无限小”。

    17.当我们极力谴责“人类犯了错”时,说话者却从未考虑过自己本是一类。这表示什么?

    18.独立人格是一种反叛人格。以独立为目的,以反叛为手段。独立看似在后实则逻辑上在先。你尊重我的独立,我自然不会反叛,你否定我的独立,必以反叛以求独立。

    19.“明显”后的反讽是否可以代替伦理公设意义上的“上帝”?

    20.历史是否是一种“专制”?对历史家选择的“道成肉身”的所有对立面进行的专制。以帕斯卡尔为例,是否正是因为他生在了笛卡尔的时代,哲学史上才无他的一丝立足之地?

    21.人类谋杀了上帝,凶手必须受到制裁。(接下)

    22.像鲁迅先生所做的那样信手捻出一个阿Q任人笑骂,以至于使得我们认为阿Q可以代表中国人的类本质。当他终于用刀笔把他给杀死的时候,我想鲁迅先生定是很高兴的。那么我倒是想问,阿Q在时,尚还有一个对象可以批判,阿Q死后,更有何人(供你批判或是赞颂)?答案无人。

    23.量变如何可能?拿我们身上出的汗来说。照理说水到了100度才能蒸发,在冬天我们穿的很厚,出了汗,这个汗去哪了?我们的第一反映大概是暖干了。然而如果是暖干了,那就意味着在我们的体表,衣服以内的温度达到了100度,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风干的可能性很小。按我们的正常体温来看的话假如是36.5度,那么它是怎样让水分消失的?如果这符合数学规律是36.5量变叠加的话,那么是否意味着如果在我们手上放一个水杯,里面的水能变成沸水?

    24.“自然的人化,动物的审美意识是人赋予的。”自然的人化其实并不是说审美只是人类的特权。这个“人”也不能真正地理解为人类,相反他不是灵与肉综合一体的人类,而是单纯地指一种意识,一种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质,也就是说动物也可能具有审美意识。关于动物是否具有审美意识,你不能一定说它就没有或者说它即使有也是人类的意识强加于它的。美国的美学家桑塔耶纳在他的《美感》中说“现在动物的外貌大都是两性选择的结果”,根据经验我们能够发现,雄性的鸟类大都有美丽的羽毛作为吸引雌性动物的资本,即使是地面上的大型动物到了它们的交配期也会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胜者就是雌性动物的最佳择偶的对象,除此之外,还有昆虫等等。撇开人类的意识不谈。动物本身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无论它们的选择在人类看来如何。但在它们的意识中必然存在着一个高下优劣。它们选择的那一个也必定是它们所心仪的。这种行为跟人类本身审美过程的形式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可以笃定动物是具有审美意识的。除此康德也说过,“美是合目的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默思录(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tf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