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862/8d31baff2536013d.jpg)
极自然主义,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最大感受。
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主义,反正脑海里就是这几个字:极,自然。
顾城的诗作备受推崇,而他的人生,则备受争议。
我们都很熟悉那首《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影子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还有那首《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很多人也知道,顾城与妻子谢烨、情人英子,在新西兰激流岛共同生活4年,1993年,在新西兰寓所,顾城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862/b12a544ca6431922.jpg)
读诗的时候,难免会时不时想到顾城其人。从他的文字里,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他如宗教般崇尚自然、希望远离世俗、希望绝对“世外桃源”地追求精神。他不愿意也不知道怎样面对现实生活,他迷茫、失落、恐惧,终究通过自毁,成全自己的自我陶醉。
但是他也真的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的内心,始终保留着最大的敏感和孩童般的天真,他能够感受到一般人无法感受到的自然力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说,他的诗,一多半都是从梦里直接抄下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一个精神到来,一个梦想到来,他高兴得把它们落到纸面上而出来的。这话,我是真的信的。
我想,顾城的世界,我们不懂。因此,不该用一个世俗的眼光去评价,他的人生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在人人需要遵守的社会法则中,是不适应的。或许他就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862/4cfb021892749083.jpg)
我常常想,任何一个环境,都有它的规则,生态法则、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人类法则。然而总有一些人,是与规则格格不入的。我的世界,你不懂,你的世界,他不懂,这是每个人可以拥有的个性。但正如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没有死亡,生命也就没有意义一样,任何事物,都在相对中更能凸显价值。
对于顾城,浪漫的人说,顾城只是一直沉浸在他烂漫的孩提之心里,不浪漫、不天真,也写不出这样浑然天成的诗句;现实的人说,顾城性格缺陷、心理扭曲、一味攫取,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这是他命运悲剧的根源。可能终究孰是孰非,我们真的无法评判。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只能说,顾城于诗而言,其中闪烁如星星般的语言让我深感触动,于人而言,违背了基本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规则,他对爱人、对情感、对生命的选择真的让人很难理解。
而说到谢烨和英儿,让我想到,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对情感、道德的尺度,在不同的阶段,宽松度是不一样的。女性的地位,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也是不一样的。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女性的地位由高到低。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独立、自我解放、女权运动,又在不断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同样平等的地位。从一妻多夫、到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从对同性恋的晦涩难言到如今的开放包容,对于两性关系,可以说,随着文化的演进,人类社会经历的总体仍是由封闭到开放、由不平等到平等、由不自由到自由的一个过程。
唐朝以胖为美,曾一度女性穿着开放、地位较高;欧洲中世纪贵族社会奢华放纵,曾一度“情妇”“情夫”蔚然成风;中国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家里的天,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而当今世界交流更加便捷,多元化价值观席卷全球,中国年轻一代结婚年龄不断上升,离婚率不断上升,人们对于婚姻选择的自由度更高,甚至很多舆论称中国已经进入“单身社会”……但是无论怎样演进,每个社会阶段都有其当下的规则和主流价值观。
死者为大,不多议论。或许很多拥有超凡艺术表现力的艺术家就是近乎疯癫。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还是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开放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去看待社会、看待不同、看待变化,并过好我们自己的人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862/cc8dcffc59f8e40f.jpg)
好的诗作,还是要欣赏。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门前》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星月的由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