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在思考之前,潜意识已经给出了肯定答案,但总觉得情绪型思维带来的安慰注定短暂,所以脑子里不自觉的形成这样一个在我看来还算理性的思想实验:一个班级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全能型学霸,另一个则资质平庸,学习成绩一般。实际上,学霸之于后者便如同低配版的人工智能。如果我是资质平庸的学生的父亲,如果我知道我的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会被学霸碾压,我会因此而放弃对其教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ChatGPT的潜在价值很复杂,但将其类比为一个全能型学霸大体相当。所以,同样的问题是:我们会因为ChatGPT的在创作方面出神入化(实际上,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远未达到这种境界,将来如何也存在极大变数),而停止自身的创作吗?
这里面涉及两方面问题:创作之于我们的意义;作品之于我们的意义。先说创作本身。实际上,艺术作为文明的基石,它是对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和爱与同情心一样,都渗透着人类最为原始的表达欲望。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代替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想法很难说符合人性。
再说作品本身。作品的意义在本质上就自带双重属性:它要么在理性层面征服我们,要么在情感层面取悦我们。古往今来的读者喜欢李白,喜欢莎士比亚,属于前者;古今中外的父母喜欢“爸爸”“妈妈”这种来自幼童的最为原始的“创作”属于后者。这种惊喜类似于现代人在看到史前人类在洞窟中留下的手印、野牛画作时的感受。孩子粗糙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未来,史前人类粗糙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过去。艺术创作的情感纽带表现出的复杂人性是缺乏心灵的人工智能无法想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