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任务是什么?一个比较简练通俗的说法:哲学是帮助人们梳理较为系统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冯友兰告诉我们,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中国古老的哲学是如何起源、发展、演变、传承的,千百年来又给中国人的思想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影响?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以时间为主线,梳理了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变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各主要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与发展变化历程,同时穿插着各派思想之间的联系,通过介绍它们对于相同问题的不同认识让我们看到中国哲学各家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根据此书,梳理出的中国哲学的基本脉络大致是这样的:从先秦诸子的由来开始,系统介绍至圣先师孔子、崇尚兼爱的墨子、早期道家杨朱、理想主义的孟子、无为无不为的老子、逍遥快活的庄子、现实主义的荀子、推崇法治的韩非子以及名家、阴阳家。至汉朝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接下来是魏晋玄学,这里玄学被冯老命名为“新道家”。然后介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自汉传入,在六朝以本来面目呈出,至隋唐两宋兴盛,佛教的发展高峰在禅宗。佛教演进之中,儒学在中唐兴起,在宋代大盛,形成了理学,理学也被冯老成为“新儒学”,理学代表是朱熹。到明朝,陆象山、王阳明将心学发展到了高峰。最后是西学传入,中国哲学开始走入现代。
如果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因为如果没有现代这些国学大师的解读和引导,面对浩瀚的古代典籍,以我们普通读者现在的古文水平恐怕会晕头转向,不知所云。通过阅读这些大师们的书籍,我们才可以领略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古圣先贤们的思想,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发展或是被利用的。
这本书第一、二章阐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产生的背景,为我们作了简明清晰的中国哲学的切入或者说导引。
书中相当的篇幅里,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是“内圣外王”之道。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所以,中国哲学具有现世和超越两重性,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这使得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成为既有高居峰巅、在松树下沉思默想的圣人,又有十分实际、只问眼前的俗人。
关于中国哲学的背景,书中分析了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社会结构。中国是一个有别于海洋的大陆国家,一个以农业为上的经济结构,一个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中华民族主要以农业为生。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仍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正是这个背景,形成了作为中国精英的士人的入世和出世的双重态度。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中国哲学在表达上往往是“文约义丰”,并且富于暗示,习惯于以提示引人联想。我们古代很多的诗词、绘画等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追求一种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诗句给人们留下很多把玩回味的空间,也许就是受到古代哲学的影响。也正因如此使得古代哲学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被重新注释解读,千人千面。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历朝历代百千种解读,每种解读都无法穷尽其丰富的内涵。
中国哲学最大的两个流派是儒家与道家。冯友兰将起源于孔子的儒家的思想视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正统,不管是从篇幅还是从内容上,都远远超过其他学派。在儒家最基本的“仁”“义”情结上,他认为,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
提起道家,我们也许会将“道家”与“崂山道士”那个“道教”混为一谈,冯友兰先生将其与道教进行了界定。他指出,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是一种宗教。他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互相矛盾,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之术,这就是违背自然了。
关于儒家和道家的关系,书中认为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书的最后,冯友兰先生指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中国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们虽然成不了圣贤,但学习中国哲学,学习先哲们的思想,通过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我们也可以努力缩短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