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支教十几年的老师,开言一提即挠到了中国教育的痒处。
农村孩子的一本数学教科书上,印刷着如何测量高楼大厦、影城娱乐、公园超市等的城市性素材的例题,却从来少见农村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而这正是孩子们真真切切经历着的生活,而那,却是偏远地带闻所未闻的遥远的世界里的不可触及。为何不就地取材,令学有所用呢?
这一建议,估计赞同者不在少数。不仅要赞赏他建议提得好,还要赞赏他勇气可嘉。敢于以一人之力见于三公九卿,敢于先学生后自己,敢于真话实说,真正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而非那些个给钱干活的“老资历”们麻木面孔下的照本宣科,颐指气使。
问题不新鲜。长期以来,教育以城市为马首是瞻。代代人对城市的向往催促着教育进城的步伐。大家都愿意亲近城市,远离农村。数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城市人诞生,农村的血液慢慢流干。
细细想去,教材编制者刚好也必定是城市人,或者最起码有一颗城市心。长久地远离农村,不得不令人感到方向的片面性。艺术总是要源于生活,但现在问题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不多。我们在猛烈进攻优异生活的时候总会一步踏过头。
还好,规律是个圆,过了就回头了。最近几年的修正倡导已有些须成效。所谓“第二次知青下乡”的趋势已来。更多的大学生、年轻人愿意投身到乡村一线,有的成了大学生村官,有的成了农村养殖专家,有的建立起新型科技农业集成模式,有的开辟出了农村报团养老模式…有人说城乡融合,贫富分配,势在必行。也许奇迹正发生在新一代的身上,未来握在他们的手上,扭转乾坤的重任他们能扛。希望在城市进程的道路上,始终留有一片田园天地,把淳朴进行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