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混圈子到底有多重要
著名社会学家,现在是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 Granovetter,曾经在70年代专门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是怎么找到工作的。
他找到282人,然后从中随机选取100人做访问。最后的结果发现:
其中通过正式渠道申请,比如看广告投简历,拿到工作的不到一半。而其中有54人仅通过个人关系就到了工作。
也就是说,当你还在绞尽脑汁纠结于简历这么写好还是那么写好的时候,而有一半以上的工作已经让那些有关系的人先拿走了。
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很简单,圈子就决定了你的层次,你处在一个什么层次的圈层,就能为你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有人会想:这样通过找人脉搭关系找来的工作,不就是走后门吗,干了也是丢面子,宁可不做。
这种想法很有骨气,但也很蠢。
第一:搭关系不是完全的依赖别人,而是借助你手头上的资源为你谋求最大的利益的一场交换活动,对你是相当于一场投资,对别人也可以是一次举手之劳,并不冲突。
第二,人脉存在的价值就是互相利用,彼此亏欠的交情才是最好的交情。就像人民币也只有在流通的时候,才会不断增值,放着关系故意不用,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别进这个圈子。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懂得借助牛人的力量,搭一个更高的梯子,你才能走进更大圈层,接触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量。
02
你以为的牛人,也只不过是借势而为的普通人
以前曾经花大价钱参加过几场饭局,坐在身边的全都是从大公司出身的大佬,学历很高,薪资也不低。
大多都已经做了部门主管的位置,谈吐之间也不失领导的作风。不管在谁看来,都是事业有成的一群人。
本以为参加几次这样的饭局会有所收获,结果却是大失所望。
虽然出身名校,但这些人的在认知上却并不比别人高出多少。
再加上长时间的待在平台下的部门里,思维僵化,视野也受到很大局限,你以为的对方能力很强,其实除了完成日常的任务,也并没有多大的特色。
只有真正接触下来你才会知道,一份好的身份背书,顶多只能代表你的平台很不错,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能代表。
被背后的光环麻痹,看不见庐山真面目,才是大多数人总是找不到厉害人群的最大原因。
事实上,越是这样在大平台忙碌的阶层,才越是容易固化认知,导致人脉和资源都在不断地减少。
你以为自己身居要职,手上一堆客户和人脉,但也不过是企业暂时存放在你手上的资源罢了,脱离了平台,你照样两手空空,什么也不是。
错把公司的资源,当成自己的,这样的牛人,也不过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普通人罢了。
03
真正的牛人不是身份加成,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厉害的人物呢?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阿里星计划每年起薪60万招聘应届生,百度是40万,华为月薪也有2万,这些大公司要招的应届生到底要牛到什么地步才可以?
底下有一个回答很有意思:
牛人当然是有的,但大部分其实都只是学历较高专业相关,有一定知识基础和项目经验,智商中上性格无大碍的正常人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