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看了《周恩来传》,对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及性格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领略了周总理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内来说是新中国的大管家,事无巨细,毛泽东的忠实执行者;对外来说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谈吐文雅,建国后访问了很多国家,也接待了很多外国来访者,外交才能绝逼一流。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于是对作者迪克·威尔逊逊做了一番了解,发现他对中国近现代史杰出历史人物做了很大的研究,结合史实资料、他人回忆,加上自己的理解,为读者呈现出一位位人物的人生成长、奋斗历程。威尔逊写了一部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名人,共4册,包括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邓小平传+蒋介石传。
因为已看过《周恩来传》,自我感觉写得不错,读完也有收获,于是接着我想读下《毛泽东传》,一方面是因为以往对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仅仅停留在初高中历史课本的了解上,也知道有个毛泽东思想,但没有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停留在表面上,我觉得这远远不够;另一方面,通过多了解毛主席的生平,也可以对周恩来有进一步的认识,毕竟二者不管在建党时期、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时期都紧密相连,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的,且这两位伟人的关系非常人能比,他们是经历诸多磨难、考验,形成合作伙伴的,目标都是为了中华之崛起,共同前进。
简介
好像有点跑题了,回归正传,今天我主要想简单写下《毛泽东传》的读后感,表达下个人情感。这本书我是3月开始进行阅读,中间停了两周时间去阅读《苦难辉煌》,之后又抓紧时间阅读,到今天早上读完。
本书分三部分:
其一是毛主席的家庭环境,小时候没有条件上学,长大后拼命读书,弥补自身知识体系,希望为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有自己初步的想法;
其二是毛主席革命时期的奋斗史,从1927到新中国成立,历经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长征,抗日时期,为国共合作谈判做努力等过程,形成了自己革命建设的独特思维模式,并且是经历史考验过的;
其三是建国后,毛主席大权在握时期。这部分更多的描述由于老毛基于自身权力的巩固、想尽快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党自身的发展等因素发起的一系列运动,包括百花齐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主要是急于求成,思想偏离正常轨迹,犯了一些错误,影响还是挺大的,虽说初衷是好的,但人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功有过正常不过,以此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才更有意思和挑战性,加上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事件,形成了我们扑朔迷离的历史,给后人一个探索的空间。
几点个人感受
为何是毛泽东
一般人谈到毛泽东,就会想到毛泽东思想,一想到毛泽东思想,就会想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土地改革。然而,为什么是毛泽东?为什么是农村包围城市?
我们可以从老毛的成长环境说起,首先他出身于农村家庭,深知农民生活艰难,要求不高但在当时特定时期还是过得不好,政府腐败;再者他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切身体会广大农民的真实想法,书中说过年轻时期有一年暑假,老毛和好朋友萧瑜决定尝试一次湖南旅行,用他们当时的话说是“行乞”的生活,身穿旧裤,如士兵一般头发,一把伞,一个背包,哐当就出门了。一路上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就这样分文不带,如叫花子一般行走,一个月内走了900多里,走遍了好几个县,农民给他们吃的,给他们睡的地方,简直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阿。这次旅行让他们了解农村农民生活的现状,就是因为早期有如此深入地到农民是群众中去,也形成了其思想的最初来源,再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蒋介石疯狂围剿),对革命路线进行调整以适应实际需要,这期间也经历诸多磨难和考验,才形成了具有独特思维模式的毛泽东思想,这是我的一点个人看法。
引用一
最后两人决定一起出去“行乞”。放假后,毛来到萧瑜的学校,他穿着一身旧的裤褂,头剃得像个士兵,带着一把雨伞和一个小布包。包裹里有一套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和墨盒。这次旅行他们都是身无分文。
他们离开长沙,萧瑜走在前面,毛泽东走在后面。萧瑜后来据此画了一幅漫画。不久走到了湘江边上,他们都不想弄湿行装,又没钱雇人摆渡,但又不想去上游乘免费渡船,最后他们上了一条划船。直到船行江中,他们才告诉船夫他们身无分文。他们知道这时船东也不会把船划回去,因为船上还有其他几个乘客。船靠岸后,他们和船夫吵了一架,然后把布鞋脱下换上草鞋,继续上路。
下午,他们饥肠辘辘,于是打听附近是否有读书人家。经人指点,他们找到了一个并不认识的现已告老还家的翰林。为翰林写了一首诗,翰林才接待了他们,并给了他们一点钱,够他们花一两天。
接下来他们又到了以前的老校友何叔衡—何大胡子的家。
“我们在进行一项尝试,”毛对惊讶的何大胡子解释说,“尝试着不带分文地旅游,愈远愈好。我们真像是叫花子一样!
”何震惊了。萧瑜解释说,他们是想看看他们是否也能解决各种困难。
何叹息说:“你们真是两个奇怪的家伙。你们做的事真乃怪哉也!”
引用二
若干年后毛回想起那些日子他进行农村调查的经历。他说,你不能仅下到村里去就希望能了解他们的结构和社会状况。
我花了十几年功夫,才搞清楚。茶馆、赌场,什么人都接近、调查……我在家乡,找贫苦农民调查。他们生活可惨,没有饭吃。有个农民,我找他打骨牌,然后请他吃一顿饭。事先事后,吃饭中间,同他谈话,了解到农村阶级斗争那么激烈。他愿意同我谈,是一把他当人看,二请他吃顿饭,三可以赢几个钱。我是先输,输一二块现洋,他就很满足了……有一回,他实在不行了,来找我借1块钱。我给了他3元,无偿援助。那时候这种无偿援助是难得有的。
引用三
毛在写给中央委员会的信中主张,应高高地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建立工农根据地。他写道:“我在调查中知道湖南的农民对于土地问题一定要全盘解决。”他建议没收一切土地,“包括小地主自耕农在内”,按共同的标准,公平分配给愿意得到土地的一切乡村人民。中央委员会警告毛这些是不对的,但毛拒绝服从党的政治决议案,在秋收暴动中掺入了自己的主张。
引用四
我郑重地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最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吗?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皇帝还有没有呢?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引用五
毛的“选集”中还存在着民粹主义的思想痕迹。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所以,任何共产党领导人都要同群众保持联系并从他们那里吸取营养。“
个人生活哲学
越是被人视为粗俗的乡巴佬,遭人鄙视,他越是坚定了通过艰苦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强行对社会提出自己的要求的决心。
早期,当蔡和森和萧瑜去国外勤工俭学时,毛泽东基于自己的考虑留在国内,为了生活,毛泽东进入北大图书馆做杂工,据毛回忆说,他当时“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那时一个月五六块钱就够吃饭,但毛仍非常节省,只在晚上吃顿饭,而且只吃土豆和花生,从不吃肉,也不吃青菜。在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看到了很多当时著名人士,包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对他们极有兴趣,他想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基本上没有人关注到老毛的存在,毕竟当时一点名气还没有。但老毛尽管不受他人关注,他对自我内心越有追求,决心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一方面默默无闻地工作,另一方面哲学会、新闻约会,想尽办法能够在北大旁听。同时阅读了大量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赞同马克思主义以理性和唯物主义为前提,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确定性以及它对人类平等和尊严的肯定,而毛最为赞叹的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信条在俄国的成功实践。
引用一
第二年2月,就在毛离开北京之前,李大钊的文章《青年与农村》发表。其中一些话一定深深地打动了毛,文章特别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
朱毛朱毛【红军】
革命早期毛泽东想以井冈山为中心,逐步扩大他的影响,后来被其他人撤销了自己的职务,成了一名部队指挥员。此时在南昌老毛与南昌起义英雄朱德相见了,当时朱德率领一支暴动残存的杂色部队,到了湘南的桂东,队伍中有在前一年秋天被击溃的大量军队和农军。朱德已按自己的计划举行了湘南暴动,毛派他的弟弟毛泽覃与他联络。然而,朱没有成功,被迫再次由湘南城镇往东向井冈山退却。
5月,两人在酃县会面。这次会面可不得了啊,意义重大,从此,老毛就和这个率直刚毅的战友形成了紧密合作的关系,客观上保证了共产党内部的团结,以至于一个共产党历史学家略有些夸张地说,假若没有朱德,毛在以后的生涯中有可能变成一个土匪……然而,更为确切的假设应是,如果没有这种团结,毛的最好结局是当一个不受信任的省级领导人。
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毛泽东对于同志们的工作看重实地考察,鼓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当时中国社会落后现状来说,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然你压根不了解周围、下面的真实状况,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那么你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评价那就是瞎说……当时,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
引用一
毛忠告做领导工作的人,“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引用二
”1941年春毛更大胆地公开批评王明,在《农村调查》的序和跋中,他再次谈到必须谨慎地、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中国同志要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自己的调查研究:
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我却至死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
引用三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指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反围剿的决心
众所周知,蒋介石曾对共产党实行过五六次围剿工作,想把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杀于摇篮中,为自己实行独裁统治铺平道路。在这过程中,共产党部队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带领下,硬是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反围剿工作,毛泽东曾说(第五次反围剿),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吗?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皇帝还有没有呢?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群众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民之所向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这再次凸显了老毛对人民群众的关注,以及革命必胜的决心。
不管是暂时放弃一部分苏区,亦或是反围剿长征中的接连不断的艰难险阻,毛泽东他们始终坚持、奋斗到底,为的是保护、发展、壮大新生政权,为的是能够创建一个新的政府,让人民过上好点的生活。有目标就有动力,有如此坚定不移的干法,加上红军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迅速集中、迅速分散、诱敌深入、突然进攻),最后老毛在遵义会议过得最高领导权,使得他的革命思想路线得以实施,这样的话,反围剿的决心大大加强了,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虽然这过程中损失很大,但是,那很难避免的,革命是需要流血牺牲的。
引用一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也许这读起来有点像丘吉尔式的夸张,然而,其经过完全是真实的。
个人生活习惯
引用一
“在个人意志服从群众意志达到迷信的地方,毛显然是个个人主义者。抽烟在共产党人中被视为缺乏个人纪律的标志,受到劝阻,但毛从不间断抽烟。保安人大多数天一亮就起床了,而毛习惯晚上工作,白天睡觉,中午以前很少能爬起来……
“毛的大多数追随者都留着普鲁士式的短发,而毛却讨厌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与周恩来等其他人的清洁、机智和军人般的忍耐力不同,毛走路时随意散漫,肩弯背驼,像个老农。我给他和林彪照检阅军校学员的相片时,我看见毛的敬礼最是无力。周恩来是直接对着你的眼睛看你,无论你说什么,他总是显出渴望你相信他的样子。毛是侧着头看人,等着他的话产生效果、他的逻辑被理解,一副怀疑的神态。表面上看起来心不在焉,实际上这是毛为了掩饰他那始终警觉而富于联想的头脑而戴的面具。”
引用二
毛的工作时间很特别。他一般上午11点起床,3点钟用午饭,7点半吃晚饭,然后开始工作,不到凌晨5点是不会再上床休息的。他的卫士回忆说,遇有紧急情况,或特别的工作日,他常常“几天几夜不停地工作,废寝忘食。有时饭凉了,不得不热了又热”。他对伙食要求很简单,“不外乎杂粮、半支莲和其他野菜”。
论持久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战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毛引用了克劳塞维茨的话,进而指出:“因此可以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因此,战争最强大的源泉在于人民群众自己。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我们观察毛泽东一生发展道路,他对于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其独特思维模式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硬是在混乱的中华大地上创建了一个新的人民政府,缔造了一个为人民某利益的共和国。从这点上说来,毋庸置疑,老毛是非常伟大的一个人,我不说他充满传奇色彩,一点都不传奇,他是自己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奋斗,最终成就一代伟人,万世景仰。
但在毛泽东晚期中,却犯了两个路线错误,一则大跃进,二则文化大革命,二者均给新中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大跃进
大跃进不顾当时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违背自然规律,以为规律是可以以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炼钢铁,人民公社,使得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以逸待劳,期间粮食产量急剧降低,大跃进过后又碰上三年大面积自然灾害,从而使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之前从网上看到资料说,这期间由于粮食问题饿死了很多很多人,前几年因为大跃进粮食产量基本没有多余的,这几年天灾肯定没收成,前阵子看《海棠依旧》,当时提到周恩来他们花了很多钱从国外大量购买粮食以维持国内生活,都是限量供应。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的影响更大,其实怎么说,对于毛泽东来说,当时他个人觉得一方面党内出现了资产阶级走资派,需要制止,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不断巩固自己的权力,清除党内对手。之后全国出现过度神化“毛泽东”的现象,对政府机构、工厂等大面积进行批斗,红卫兵不分青红皂白抓人批斗,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其中刘少奇深受其害,之前很多老一辈革命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他们几个红卫兵说得一文不值,这是当时社会的悲哀。顺便提下,这期间,周恩来倒是保护了不少人,免受他们的迫害,国家总理他们毕竟不敢动。由于自己对文革方面的情况了解甚少,所以很多东西还不是很理解。
引用一
在“大跃进”的欣快症过后,如今面临的则是令人心碎的物资短缺和工业下跌。在继之而来的1959~1961年三年中,严重反常的干旱和洪水蹂躏着新的公社里的农民。迷信的看法认为这是上苍对毛的亵渎行为—“向地球开战”的报复。向“地球开战”与儒家的传统背道而驰。毛从未完全自这个巨大的损失中恢复过来。
引用二
反对“大跃进”的人提出的主要批评意见遭到毛的反驳。比如张奚若,他是非共产党人士,曾在伦敦经济学院从师于拉斯基,50年代任中国的教育部长。
“张奚若批评我们‘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无产阶级就是这样嘛!……水利、整风、反右派、6亿人口搞大运动,不是好大喜功吗?我们搞平均先进定额不是急功近利吗?不鄙视旧制度、反动的生产关系,我们干什么?我们不迷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干什么?
”毛走遍全国,鼓励地方党的干部抛掉怀疑和犹豫,掀起新的生产高潮:
共产主义精神在全国蓬勃发展……由此看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
引用三
最后,毛谈到了“大民主”的问题—即更多的言论自由,这预示着以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他谈道:
“现在再搞大民主,我也赞成。你们怕群众上街,我不怕,来他几十万也不怕……有些人如果活得不耐烦了,搞官僚主义,见了群众一句好话没有,就是骂人,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打倒。现在,这个危险是存在的。如果脱离群众,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农民就要打扁担,工人就要上街示威,学生就要闹事。凡是出了这类事,第一要说是好事,我就是这样看的。”
引用四
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是什么?作为党所一直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否能被批评?对此,毛回答说:
“当然可以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
“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
”最后,在谈到去年在个别地方发生的少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的事件的危害时,他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有少数人闹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倒是足以帮助我们克服官僚主义。”这最后导致了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
引用五
毛和两部分人结成联盟—军队和学生—以强力推翻党。他之所以能依靠军队,是因为军队忠于他和他的追随者、当了7年国防部长的林彪;他之所以能依靠学生,是因为青年一代总是激进的并时刻准备剥夺执政的守旧者的权力,而不论其政治色彩如何。
“文化大革命”在三级展开。一级是在毛和刘少奇为首的政治局对手之间展开的“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另一级是贯穿全国的为获得更高水平的民主、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进行的改造运动;最低一级是短期内破除强制性的法律和法令以便地方上的宿怨得到解决。权力角逐必然会显出雌雄—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团的。
引用六
毛得到了庞大的军队的支持。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几个星期内,林彪把完全忠于他的38军调入北京以确保运动沿着他及其老板铺设的轨道运行。
引用七
毛发动的这场运动的主要牺牲品是他的老同事刘少奇。没有刘的合作,毛很可能在40年代就无法取得党的主席的职位。江青和红卫兵准备比毛走得更远,他们利用刘的女儿来打倒刘。
1月上旬,在比较激进的上海,红卫兵接管了报纸,工人造反派接管了工厂。毛完全赞成这些夺权活动,他热情地欢呼:“这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这是一场大革命。
”在北京,周恩来力图使“文化大革命”保持在一种平和状况中。当红卫兵大喊“打倒刘少奇和邓小平”时,周以背相向。只是在红卫兵高呼“打倒刘邓反动路线”时,他才转而面对其听众。他告诉红卫兵:
刘和邓仍是政治局常委成员。你们要求打倒这两个人,我很难办。毛主席给我的任务是要说服你们不要那么干。你们可以彻底批判以刘、邓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但是你们不能把他们揪出来斗争……
你们打算包围中南海揪斗他们,党中央和毛主席建议你们不要采取这种行动……由于你们现在从早到晚包围中南海,在扩音器里气冲冲地讲话,我们的伟大领袖和在他领导下工作的同志不能安静地专心致志地工作。
引用八
1974年,毛号召进行一场新的批臭林彪,根除其思想影响的运动,并且和批孔一起展开。他的派系中的激进人物,包括他妻子,企图把批孔的矛头转向温和主义者、中间派、现实主义者—周恩来和叶剑英。毛死前所面临的最后一次挑战是抑制他妻子的野心。
引用九
在20世纪40年代击败了日本和蒋介石后,50年代毛又宣布向地球开战,60年代则向人的本性挑战。他总是走极端—企求百花齐放运动中彻底的言论自由,“大跃进”运动中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文化大革命”中领导与被领导的完全平等。每一种尝试都失败了,因为没有党的支持。然而,每一种实验后,总有些沉淀积存下来,它们使中国的共产主义,使中国的国家生活具有了自己的特点。
毛泽东的私生活
毛泽东一生有好几任妻子,书中涉及到的有杨开慧、贺子珍、江青。这几位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听说过,特别是江青,文化大革命的大人物之一。我想说的是,对于毛泽东来说,事业方面成就极高,但在处理个人私生活方面也会逊色很多,可能是没有花过多时间关注吧这不得而知。
反观周恩来和邓颖超之间真挚深沉的革命爱情,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濡以沫,简直就应该是全民的模范夫妇,也让后人不断回忆期间他们种种爱情的表现。记得《海棠依旧》剧中,李富春和蔡畅夫妇感情也是处理得相当好,在这一点上,毛泽东确实处理得不是那么好。
毛泽东的诗歌
青年毛泽东最初写的一首很有名的诗句说: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这场运动的口号是“打倒军阀!”“打倒外国阔佬!”这一切并不使赵督军感到意外。在地主的坚持下,他最终发布了对毛的缉捕令,在10月派军队抓他,毛逃到广州。在去广州前,毛以怀旧的情绪作了一首第一次发表的古体诗,咏怀他所热爱的长沙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最后,毛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对农民的创举感到不满和惊愕的蒋介石和其他“诸公”,说他们是“叶公好龙”。叶公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物,他喜欢龙,因而在屋里屋外到处画着龙,刻着龙。但当真龙听说他好龙而下来察看的时候,他又吓得丧魂落魄。“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这碰巧是毛第一次公开谴责蒋介石,后来他与蒋为争夺中国的领导权斗争了20年。而毛写完这篇报告后的第一个行动是去武汉参加国民党左派的一个会议。在会上毛为农民反对地主的剧烈行动辩护,要求实行比共产国际更激进的土地改革政策。他在武汉写了一首短诗,名叫《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在几个星期内,毛和朱就恢复了年内丧失的大部分区域,他们的根据地也再次能够生存下去了。为此,毛作了一首题为《井冈山》的诗,以志庆贺: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的军事指挥得到一致拥护,他的政治指导也得到有保留的拥护。不久,他对长征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这就是著名的《七律·长征》一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外部世界震惊了,共产党的支持者们高兴地得知毛的队伍仍在继续战斗。中国进步作家的领袖—鲁迅和茅盾,打电报赞颂毛:“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毛试图通过领导一次横渡黄河的军事远征,与日本交战,从而使抗日民族同盟在他的同志们面前变为一个现实。当时日军占领了河北,控制了北京,以作为他们蚕食中国战略的一部分。但国民党军队挫败了红军的这次东征,红军不得不退回陕西。也正是在这时,毛写下了他最著名的诗篇《沁园春·雪》,抒发了他自比中国历史上伟大皇帝的雄心壮志: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平现已被占领,共产党人正准备将政府机关迁入这座历史名城。
红色攻势的下一个巨大猎物是南京城。这一切激励着毛写出一首赞颂正在取得的军事胜利的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这百业待兴的阶段,迎来了共产主义胜利的第一个周年纪念。在为此而于北京中心举行的舞蹈演出期间,毛作了一首诗: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6月底,毛读了《人民日报》刊载的一则消息,说某个地区消灭了血吸虫,根治了血吸虫病。这使他“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所作之诗名曰“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6月25日,毛抵达韶山。踏进家门后,他对着父母的遗像凝视良久,然后对随行人员说,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他们可能不会死。第二天早晨,毛去山上祭谒父母的坟茔并把采摘来的松枝—用在场的某个人的话讲—“以凝重而崇敬的方式放地坟墓上”。他低下头说道:“先辈们历尽磨难,而子孙们享了福。”
此情此景促发他写了一首诗,题名为《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7月1日,他乘机前往鄱阳湖西岸的疗养胜地庐山,参加他所经历过的一次斗争最尖锐的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会议。他怀着忧虑但达观的心情来到了庐山,正如他在抵庐之日所写的那首诗所描绘的那样: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后来评论说,这首诗和《到韶山》那首诗都是答复政治局里反对他的“那些家伙的”。
庐山的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广东的党魁、支持毛的陶铸在一篇印行于广东省的文章中辩护道,我们说一个人伟大并不是因为他“永远正确”—那是不可能的—而是因为他能够把握形势并在机会到来时作出决定。
一个月以后,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一份由邓小平准备的打了折扣的人民公社《六十条》。毛对于要求他在自己不同意的东西上盖章非常生气。据说,他提出质问,“这是哪个皇帝决定的?”
然而,这个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毛没有受到打扰。他在此期间写的一首诗称自己“梦寥廓”: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还写了一首有关女民兵的小诗: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然而,这是由一张照片而不是现实激发起的诗兴。
毛对她在庐山拍摄的一幅风景照特别有兴趣并为照片题了一首诗,抄于照片的背面。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后来,毛去看一出猴子降伏妖精的传统题材的戏剧,在郭沫若的鼓动下,他写了一首诗作为评论: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尤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几天后,毛又赋诗一首,与一位诗人(指陆游)咏梅的作品相对应。诗曰: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计算的70大寿(据此,第一个生日实际上就是降生的那一天)上,毛写了一首诗作为对人生又一年的了结。据说,这位老人并未想把它写出来。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1963年初,他在和郭沫若的一首诗中,恢复活力的迹象更为明显: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厉,
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1965年春,毛继续在华中和华南作长途旅行,以准备发动反对刘和其他人的运动,并促使外国人加强对其健康状况的窥察。5月,他在过了40年后第一次回到井冈山根据地。他曾经在这里创建了现在他企图扩展到全中国去的程式。5月27日清晨,毛爬上了通往顶峰的山坡,纵观昔日每天生活于其中的景色。他把昂扬的激情渲泻在一首诗里: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在一首诗中讥讽了苏联的共产主义形式并激励自己去斗争: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毛和江青所生的女儿李讷也长大了。1966年,在她学业结束时,毛为她题词,内容是四条建议:
毛泽东的文章
《湘江评论》第2期开始连载毛的一篇重要文章,题目是《民众的大联合》。就在这篇文章中,毛最早提出了必须建立人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战略思想,敦促他的同胞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建立农民组织和工人组织。文章说:“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的向前!我们的黄金世界,光辉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湘江评论》震惊了长沙政府,只出到第5期就被查封了。
待补充。
结束语
本书采取以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其他领域并穿插个人生活的写法,揭秘了他的那些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如何为此而奋斗。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暂时先写到这里,后续再进行相关补充操作,已经写了半个早上的时间和下午时间进行整理,休息休息下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