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禅师说过,相爱莫过相知,相知莫过相忘,一些都是褪不去万恶的尘缘,只是宿命难回。
无论是情爱,还是红尘,都有着必然的宿命。情爱会化为以往最为珍贵的记忆,红尘会成为我们生命当中的烙印,永远都无法摆脱。
等待雨,这是伞的宿命;等待黑夜,这是灯光的宿命;等待春风,这是万物的宿命。同样的道理,逐渐老去,也是我们身为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既然说万物皆有归宿,那我们不妨想想,普通人到底会有什么宿命呢?
有些人会说,那一个小盒子,就是我们最后的宿命;有人会说,无法摆脱时光的摧残,那是你我无可奈何的宿命……
其实,不同的人,对于自身的宿命,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看法多样,观念多元。
只不过,从芸芸众生的角度来说,这三点,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宿命,谁也无法逃离。
02
宿命一:接受良心的考验。
曾仕强教授认为,人走到最后的那一刻,都会接受“自我审判”。
这里的自我审判,大致意思是,我们要经受良心的考验。当然,在还未老去之前,我们不会在乎良心。一旦我们老去了,这良心的观念就更重了。
有这么一个定律,我们对于良心的重视程度,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愈发增强。因为良心,终究会困扰我们一辈子。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无恶不作,什么坏事都做尽了,那他们到了晚年,所能感受到的,只不过是良心的谴责罢了,往往吃不好,睡不好,内心不安。
反之,如果我们年轻的时候做尽好事,诚恳做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我们就过得比较安稳了。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
日行一善,很难。可每日作恶,那就很简单了。有个观点是这么说的,要想变好,需要坚持善良一辈子。而要想变坏,只需要三天就可以了。
就连戎马一生的汉昭烈帝刘备,临终前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以说,人此生,还是要遵循良心比较好,这才是正道。
03
宿命二:逐渐悟透“空”的含义。
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孙猴子的名字叫“悟空”?因为人经历到最后,悟到最后,结果也不过是“空”罢了。
这里的“空”,并非是空空如也,而是一种真正的人生状态,逐渐归于虚无,逐渐在“虚空”中感受到人世间的本质。
就像古往今来的王侯将相,他们有权有势,资产无数,可他们如今又在何方呢?说得难听一点,他们这些人都成为了冢中枯骨。
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也不见得他的基业可以传承万代而不亡。征讨四方,被尊称为天可汗的李世民,也终究无法千秋万代。
不论是秦始皇,还是李世民,他们都想寿与天齐,可结果,也不过是在50岁左右便归去罢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不过是说明一切都是“空”罢了。
所谓“有,必短暂;无,必恒长。”那些我们看得见的“有”的事物,包括我们的生命,也都是无比短暂的。而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的事物,才是永恒存在的。
试想,一百年之后,我们又能剩下什么呢?也许只是一抔黄土而已。
要知道,“终成空”是任何人,也包括王侯将相的必然宿命。
04
宿命三:落叶归根,心系故乡。
现实中有很多老华侨,年轻的时候就到了国外打拼,可年老之后,又回到了国内,直接在老家养老,啥地方都不去了,直到归去的那一天。
人,无论在何方,唯一无法遗忘的,就是自己的故乡。
唐朝诗人贺知章写过这么一首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大致意思是,我们已经离别家乡多年了,可近来又回忆起自己的故乡,让自己魂牵梦绕。如今,就只有门前那一池如镜子般的湖水,依旧随着春风而涟漪荡漾,与旧时的景象一样。
人,会逐渐老去,可我们对于家乡的思念,依旧存在。这种思念,就像是丝丝柳絮,一直在风中摇荡,勾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忆。
人,为什么会对故乡有如此的思念之情呢?因为无法割舍,所以思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乡之情”。
就像南飞的大雁,秋天时会飞到南方过冬,只为了追求那一抹温暖。而对于人来说,那一抹温暖,就只有我们的故乡。
哪怕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只要根还在,那我们的情就在。这,便是归宿。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